搜索
list

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

借京蒙协作之东风 扬乡村振兴之民心帆
发布时间: 2024-07-29 18:24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呼和浩特市消费帮扶示范服务中心是由呼和浩特市乡村振兴局指导建设的京蒙消费帮扶示范点,内蒙古农通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有幸通过招采被选为运营单位。

在东西部区域协作的大战略背景下,中心紧抓京蒙协作机遇,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整合北京、呼市两地及全国平台、渠道资源,致力打造服务三农的新型消费帮扶助农平台。中心自建成以来,通过在北京、重庆、上海、深圳等地开展集采对接会、品鉴体验等活动,带动呼和浩特市特色农畜产品直接销售1.64亿元,带动全区其他盟市特色产品销售8376万元。

一、做法与经验

中心紧抓京蒙协作机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新路,因地制宜、多方联动,积极助推内蒙古农牧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产业发展,提升产品质量。立足自治区“两个基地”总体战略定位,携手全区企业共同推动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在农牧产品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优势,通过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创新京蒙无公害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培育品质优良的京蒙协作产业产品品牌,在旗县区打造了多个京蒙协作产业示范区。二是联合“蒙”字标建设单位开展农特产品标准化促进工作,通过专业机构指导合作社、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制定,推动企业、合作社建立生产标准,使用全链闭环监管与服务体系。三是挖掘各旗县区自身禀赋优势,帮助各旗县区推进公共品牌标准化建设,打造公共品牌产品认证体系,扩容产品数量,推动品牌兴农兴业。四是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发符合新消费主体人群口味、融入民族特色的农畜产品投入新零售市场。五是完善联农带农益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围绕消费帮扶,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消费帮扶一头牵着自治区当地特色产品,一头连接着北京及其他协作区的广阔市场。中心借助京蒙扶贫协作的重要抓手,把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贫困群众增收与保障首都“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供给有机结合,推动消费扶贫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积极举办京蒙集采会,精准对接首都大市场。立足自治区自身特色产业优势,深挖本土特色产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在北京开展集采对接会、产业对接会、区域美食展等活动,精准对接首都大市场需求,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优质农畜产品进京销售渠道,通过推介区优势特色扶贫产品,确保进京扶贫产品优质优价。二是积极对接渠道资源,共同推进北京市“三专一平台”建设。积极开拓区域协作渠道资源,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城区、房山区、通州区,完成了呼和浩特市消费帮扶专区建设及产品入驻,在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草桥)和门头沟分中心、海淀分中心,完成了呼和浩特市消费帮扶专区建设及产品入驻,在东西部消费协作(重庆)中心,开设了呼和浩特专馆。三是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展销活动,不断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影响力。每周六和传统节假日定期举办展示展销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定期举办名、特、优农产品全国巡展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2021年中秋节前夕,呼和浩特地方特色农产品云集在北京和平里西街23号院社区广场,吸引大批社区居民采购,现场举行的抽奖、美食品鉴等活动受到热烈欢迎,独有的“呼和浩特味道”掀起阵阵热潮。销售带动生产,宣传助推品牌,不仅帮助了企业将产品销售出去,更促进了内蒙古优质农特产品实现优质优价。2021年,通过消费扶贫,带动呼和浩特市特色农畜产品销售1.64亿元。

(三)围绕科技兴农,强化人才培训。中心发挥创新和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支撑行动,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一是组织本土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对口帮扶地区合作共建产学研联合研发平台。二是针对农民、企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鼓励他们承担起农产品的销售业务,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三是结合对口帮扶地区培训项目,采取“线上培训+线下培训”“集中培训+结对研学”“业务培训+创业创新”“短期培训+长期指导”等相结合的方式,协助培育一批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的“能人”。四是结合科技特派员和“三品一标”专家顾问团制度,组建消费帮扶专家顾问团和专家库,菜单式、组团式地为全产业链提供培训、咨询、策划等服务。2021年,完成15场线下培训,培训人员1128人次。

(四)围绕创新创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中心在消费帮扶工作中积累了一大批农牧产品企业,形成了一个大供应链创业平台,通过赋能实体企业、卖好当地产品、孵化培训一批当地中小微创业者,引进大学生人才资源及高校的科技智力资源,共同打造供应链线下线上销售,选品、购物、直播、培训,视频拍摄、景观、网红打卡、休闲创业等数字经济直播孵化产业基地。让在校大学生轻资产创业,让农牧产品企业轻负担触网,实现聚合赋能,解决创业痛点,开展陪跑计划+共享办公空间+共享各种技术人员,如IT、文案、图片设计、视频制作、直播培训+融资服务等成长计划,让创业与就业同行,共同开拓致富路。2021年,累计开展80余次直播活动,观看人数超过500W人次,直播销售120余万元。

二、成效与反响

(一)培育信心,激发了内生动力。京蒙协作持续不断深入,为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带来了信心。201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市坚持把消费扶贫作为深化京蒙扶贫协作的重要抓手,把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贫困群众增收与保障首都“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供给有机结合,推动消费扶贫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心以此为契机,在乡村振兴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在北京开展集采对接会、品鉴体验活动,带动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在北京销售,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吸引、组织、带动了更大规模的企业和产品热情参与到京蒙协作的相关活动中。仅“2020年京蒙消费扶贫北京集采推介会”,就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31个国家级贫旗县、13个自治区贫困旗县的167家企业参展,现场签约76亿元。

(二)授人以渔,共同探索致富增收。一是通过远程授课、电话讲解、微信群转发操作程序的方式指导企业登陆注册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详细解读申报政策、申报程序,申报方法,确保各企业全面准确掌握申报方法,为企业准确及时申报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组织并指导企业、合作社、农户、驻村干部利用电商平台、直播电商等新型手段提升产品影响力。二是为了提升内蒙古地区农牧企业、合作社及农牧地区就业群体的就业技能水平、经济文化能力,提高企业人员岗位工作能力,多次为内蒙古地区脱贫户和帮扶企业、致富带头人等提供专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方面服务,让脱贫户更好地投入到生产中,促进脱贫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从而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三是通过开展“村播”培训、“领头雁”孵化等人才培育工作,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让农民、企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通过参加农产品经纪人的业务培训。同时,中心不定期的展卖北京、重庆、四川等地的特色产品,鼓励他们承担起农产品的销售业务,比如北京门头沟的京白梨、平谷的大桃、四川的赣南脐橙、重庆的火锅底料等,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拓展增收空间。四是在中心三楼为企业及新媒体渠道提供线下线上销售,选品、购物、直播、培训,视频拍摄、景观、网红打卡、休闲创业等数字经济直播场地。目前已累计开展80余次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超过500W人次,直播销售120余万元。

(三)以销促产,用品牌的力量致富。消费帮扶是产业帮扶的延伸,是乡村和广阔市场的桥梁。中心充分认识到,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实现产业发展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保障,只有品牌才能引领产业振兴。一方面,对农产品品牌优势进行梳理、挖掘、整合、提炼、再造,引入现代要素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通过创新京蒙无公害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培育品质优良的京蒙协作产业产品品牌;通过联合“蒙”字标建设单位开展农特产品标准化促进工作,推动企业和合作社建立生产标准,使用全链闭环监管与服务体系;通过帮助各旗县区打造公共品牌产品认证体系,不断扩容产品数量,推动品牌兴农兴业。另一方面,以丰富多彩展销活动为平台,多渠道推进品牌创建、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让更多的消费群体认识、认知、认同,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溢价,实现产业发展品牌化的目标。同时,中心以销促产,不断巩固消费帮扶成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三品一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引导与典型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