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ist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巴林右旗打造“1+9+N”教育实践基地
发布时间: 2023-09-25 16:25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赤峰市巴林右旗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合各级党组织力量,挖掘民族团结进步资源,创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N”教育实践基地,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在资源整合上谋实策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巴林右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由旗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构建起横向联结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组织,纵向联动“旗—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的全方位推进工作格局。

二是打造“1+9+N”教育实践基地。“1”即一个中心馆:依托旗博物馆建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历史文物展等四大功能区为主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心馆;“9”即九个体验馆:将分布在中心馆周边的旗级党员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巴林石展览馆、民俗博物馆、格斯尔传习所等9个场馆纳入重点教学体验馆;“N”即多个实践点:联动各苏木镇街道民族文化遗址、自然保护区、产业项目基地等多个教学实践点。构建起以点串线、集线成面的“1+9+N”教育实践布局,涵盖党性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产业示范、生态保护等12类主题156个场馆、实践点,成为自治区首个旗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三是培树品牌标杆。制定《巴林右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规范运行方案》,按照有党组织牵头负责、有教育实践主题、有独立场所、有基础配套设施、有规范运行机制、有专兼职讲解员“六有”标准,推进教育实践基地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采取沟通对接、信息互通、观摩学习、结对帮带等方式,培育巴彦琥硕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格斯尔文化传习所等教学实践示范品牌37个,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精品线路5条。

二、坚持宣教铸魂,在感恩奋进上下实功

一是盘活教育资源“壮队伍”。建立“民族理论政策讲解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辅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石榴籽”志愿者、非遗专职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民族工作专家库“六队一库”,采取宣讲研究辅导、队员接力培训、基层宣讲实践“三级孵化”举措,培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讲等人才骨干248人,打造《将民族团结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培育齐心向党的家国精神》等系列本土精品课程,创作《巴林儿女心向党》等文艺作品800余部。

二是拓展教育载体“接地气”。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学院、“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创新设置文艺课堂、指尖课堂、流动课堂“三课堂”,形成“一体两翼三课堂”宣传教育模式,讲好政策理论、党性修养、履职担当、“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必修课”;与包头市达茂旗、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等 10个地区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共建联创活动;结合“两月一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主题宣讲、文艺汇演、观摩研学等活动,覆盖党员干部、青少年、各族群众2.1万人次,有力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三是提升教育成效“激活力”。充分运用“专题式+访谈式+情景式+讨论式+体验式”五位一体授课模式,分类推进“三大工程”。在党员干部中实行“固本培元”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党员教育培训重点,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追忆红色革命历史、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参观地方特色产业项目等方式,推动党员干部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在青少年中实行“夯基育苗”工程,将思政课堂搬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一线,建立蒙汉授中小学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共创共建联合体,组织开展“国家的孩子”“爱党爱国爱家乡”“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等教育研学系列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在共学共乐中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各族群众中实行“凝心铸魂”工程,广泛开展民族政策理论、“五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等主题宣讲,实施算清“惠民账”行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嘎查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员成立162支“走访小分队”,帮助农牧民群众算清改革红利账、算实惠民补贴账、算好生活改善账。

三、坚持发展赋能,在共同繁荣上见实效

一是文化强基传薪火。积极打造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保护、文艺人才培养、民族手工艺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共创“五矩阵”。实施巴林右旗博物馆、金石碑铭文字、格斯尔文化等修复保护项目15个,挖掘整理民族团结进步题材作品738篇、格斯尔等非遗项目141个,建立《巴林格斯尔》数据库,圆满承办首届自治区曲艺展演,成功举办赤峰市首届乌兰牧骑艺术展演暨巴林右旗第二十四届那达慕大会,乌兰牧骑大篷车进“京”开展巡演,持续提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影响力。

二是以旅促融助振兴。实施党建引领+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生态旅游融合的“一引领三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各教学实践点打造以北部山水绿色文化游、中部民俗风情特色文化游、南部民族特色产业文化游为主的三大旅游功能区,定期举办“那达慕大会”“巴林石文化节”“格斯尔文化节”等系列文旅活动,实现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推巴林右旗旅游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带动巴林牛羊肉、巴林大米、传统奶食品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经济增速。

三是搭建平台育人才。实行“党建+基地+人才”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整合农业、林业、人社等部门力量,依托赤峰市罕山白绒山羊种羊场、现代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园区、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研究生产学研基地等12处实践点,与中国农业大学、自治区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柔性引进专家教授等高层次人才54人,通过技能培训、业务交流、科研攻关,培养科技骨干、产业领军、本土实用技术等各类人才1285名,开展种植养殖技术示范培训和现场指导312次,惠及农牧民1.4万余人。

四是深化协作谋发展。坚持以实施党建融合共建为抓手,以“1+9+N”教育实践基地为纽带,以开展国家民委定点帮扶巴林右旗3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国家民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帮扶协作,为巴林右旗落实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提供强大助力。2022年以来,国家民委及委属高校围绕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智力支持等领域投入资金,落实民族团结生态旅游基地建设等项目30个;依托京蒙协作平台,积极构建以延伸特色产品消费帮扶供应链为主体的产业帮扶模式;整合京蒙帮扶资金,实施华能巴林右旗20万千瓦高比例储能+生态修复风电、京蒙科创产业园等帮扶项目34个,惠及农牧民群众10余万人。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