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ist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

包产到户推开变革之门
发布时间: 2022-11-17 10:10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我叫陈绿师,今年64岁,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城塔村村民。从去年开始,我们家就用上了滴灌,是村里第一家用滴灌的,虽然一次性投入了5000多元,但换来的是省时省力又增产。这几年,我家不仅种小麦、玉米,养牛养羊,而且还帮助周边村民代耕代种,每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去年,我又花了8000多元新购了全村第一台覆膜机,从播种、施肥到铺滴灌、覆膜,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耕种效率提高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有人要问我了,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咋能有这样的先进耕种理念?话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我的母亲了,她正是40多年前内蒙古“包产到户”先行者——赵丑女。我的母亲勤劳勇敢有头脑,为村里的“包产到户”开了好头,至今还被村民们怀念。

我们村位于达拉特旗最南端,依靠着黄河的灌溉,从清朝晚期走西口以来,就是内蒙古重要的粮食产区。40多年前,村里与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实行“大呼隆”生产方式:农民们每天听生产队干部的哨子上工、下工,集体劳作。除了大年三十和年初一两天不用下地干活,所有人所有的时间都被束缚在土地上。

1978年春节过后,我的母亲赵丑女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承包集体土地自己耕种,靠自己的勤劳拼一把,一来为生产队多产粮,二来自家也能有点余粮。这在当时可没有人敢这么做,但母亲有自己的想法。集体劳动的地方离我家很远,每天要走40多分钟山路,还要先集合再出工。这种“光跑路不干活”的方式让她很是苦恼。于是,她大胆地向当时的生产队长韩子义说出了想包种自家附近的14亩集体土地的想法。

当时,韩子义把我母亲的想法提到队委会商议,大家同意让她试一试。于是,母亲“承包”下了这14亩地,倾注了全部热情。她打了井,上了水车,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起早贪黑地侍弄着这些庄稼。那年我只有十几岁,我记得那片地中间种的是玉米,地垄边上还种上了葵花、大蒜和白菜,凡是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生怕浪费一丁点土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种一年后,母亲承包的这14亩地产量果然翻了番。包种3年间,原来粮食单产只有200斤的耕地,平均亩产达到了500斤以上。3年下来,母亲一个人在14亩地上产出的粮食,几乎相当于大队50多个壮劳力在80亩土地上粮食产量的一半。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达拉特旗。时任伊克昭盟盟委书记千奋勇来到队里,不仅对母亲赞不绝口,鼓励她继续承包,还把这个典型推荐给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1979年8月,盟委用十几天的时间组织全盟农业社党委书记从杭锦旗到达拉特旗观摩。千奋勇还亲自撰写了《包产到户是伊克昭盟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坦途》,发表在报纸上。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之后又连续几年发出中央1号文件,“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年纯收入破10万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确权、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统筹城乡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等一系列关系到三农的改革,推动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是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改革成果,我也会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跑好这场接力赛,努力绘就我们的美好生活。

(讲述人: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城塔村村民陈绿师

信息来源: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