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赤峰市将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提出的大力实施“振兴乡村行动”作为重要抓手,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全力推动“三农三牧”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一、在粮食稳产增产上见真章、求实效。一是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紧盯全市2722万亩耕地和22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大力整治乱占、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只增不降。二是切实提高地力和生产效率。新建改造150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开春即开工。以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为抓手,依托玉米、大豆单产提升项目,高质量完成单产提升、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应用500万亩以上。三是持续深化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进杂粮杂豆育种和制种基地建设两项重点工作,聚焦玉米、谷子、昭乌达肉牛等新品种研发攻关,争取更多品种进入主推品种目录,确保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二、在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上见真章、求实效。一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全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进一步明确北部、中部、南部和中心城区及周边产业发展方向,集中精力做大设施农业、种业、肉牛肉羊、中药材、小米、荞麦等优势特色产业功能区,尽快形成规模、取得突破。实施环中心城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是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坚持各类资金、政策要素向肉牛、设施农业、绒毛等7个百亿级产业和果蔬、肉羊、奶业等5条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上集中配置,积极引进种养、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一体化项目,鼓励本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尽快把产业规模和链条做起来。三是聚力推动三产融合。围绕一产“接二连三”,实施农文旅商融合行动,布局一批观光农业、休闲采摘、户外露营、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新场景,实施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全力打造18个融合发展示范商圈,力争用3年时间将赤峰打造成为在全区具有引领作用的融合发展示范片区。
三、在品牌营销推广上见真章、求实效。一是着力做强“赤诚峰味”区域公用品牌。深入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升级计划,创新开展宣传推介,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展会和高端论坛等方式,制造焦点、打造爆点,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二是加大品牌塑造。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赤峰特色、带有赤峰标识、打有赤峰烙印、广受市场欢迎的农牧业品牌,让诸如“赤峰番茄”“昭乌达肉羊”这样的好产品加速出圈。三是积极开拓对外市场。继续用好京蒙帮扶资源,发挥与京津冀、辽沈等区域消费市场的距离优势,策划开展更多农商对接、农超对接、产销对接活动,加快打通更多优质农畜产品直达大市场通道,力推农畜产品进入各地大市场,逐步扩大我市农畜产品在高端消费市场的占有率。
四、在农牧业创新发展上见真章、求实效。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园区引领,在每个旗县区打造1个5000亩以上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区,全市形成“1+1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矩阵。突出实用导向,围绕良种繁育、智慧农业、精深加工、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引导扶持企业开展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力促形成更多技术攻关成果。二是加强政策集成落实。统筹用好各级各项惠农助企政策,因地制宜抓好创新落实,千方百计帮助农牧民和企业谋项目、找资金、拓市场、提效益。三是深化农村牧区改革。深入推进“三变”“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改革以及三权分置改革,扎实开展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市延包试点工作,力争在土地规模化整合、利益联结、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在农牧业绿色发展上见真章、求实效。一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通过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品种节水、结构节水等路径,加大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力度,确保完成农业节水0.4亿立方米的目标任务。二是持续推进产地环境净化。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行动,加大耕地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力度。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全市推广加厚高强度和全生物降解地膜170万亩以上,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1%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持续治理农牧业面源污染。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把好产品品质关,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培育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60个以上。
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见真章、求实效。一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严格落实医保低保、医疗卫生、住房就业、产业带农等各项帮扶政策,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确保监测对象应帮尽帮、应扶尽扶。二是精准带动群众增收。引导农牧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与农牧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深入实施助企行动,加大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为农牧民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七、在乡村建设治理上见真章、求实效。一是提速基础设施建设。紧盯农村公路、供水供暖、危房改造等事关乡村发展、农牧民受益的民生实事,统筹规划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真正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二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紧抓“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项重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创新实行群众主体参与治理模式,共建干净整洁新农村。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纵深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进一步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高价彩礼等问题综合整治,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努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八、在扛责任、聚合力上见真章、求实效。一要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以“一把手”为总枢纽的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层层解决问题。县乡两级要切实扛起抓落实的主体责任,当好“一线施工队长”,画出路线图、拿出时间表,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二要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对涉农涉牧领域的资金,整合用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粮食安全等大事要事上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早做好重点农牧业项目谋划筛选、策划包装,确保项目用时就有、随时能上。三要加强督查考核。将农村牧区工作列为重点督查内容,强化督导考核结果在选人用人、资金奖补等方面的实际运用,推动各项工作如期交卷交账。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守牢农村集体、农牧民“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