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呼和浩特市将以“首善之地”标准,坚持改革思维,“守底线、抓主线、稳红线、补短线”,锚定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首府乡村全面振兴。
一、守牢“三农”工作底线。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实施70万亩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辐射带动建设吨粮田62万亩。推行“三打破、五统一”“建管运一体化”等经验模式,启动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年行动,结合农业园区布局新建31万亩高标准农田。二是守牢防止返贫底线。对农村人口以及重点脱贫人口和监测户进行分类排查。持续开展“组团式”帮扶,实行领导干部包联制度,优化驻村工作队,拓展京蒙协作,帮扶重心转向产业和就业,更多开发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就业渠道,鼓励农民参与“三北”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以工代赈项目。完善帮扶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强化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二、抓好产业发展主线。一是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项目谋划上,立足首府基础条件和资源特色,对农牧业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着力培育特色单品。园区布局上,加快土左旗、和林县、玉泉区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大力吸引企业、项目入园经营。产业耦合上,对传统设施农业、粮食生产、畜牧养殖、农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等产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同时拓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合成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等产业之间协作。二是实施都市农业提升行动。新增设施农业1.1万亩,改造提升4300亩现有设施基地。从优秀单品培育入手,丰富“花果菜”“乳肉蛋”产品供应,着力引进培育2~3个优势果品、鲜花项目,在武川县引进培育夏季蓝莓种植,打造北部沿山地区特色单品产业带。在玉泉区建设陆基渔业养殖项目,引领现代渔业养殖模式转型。实施清水河县林果、和林县沙棘、武川县黄芪等林业产业项目,扩大森林食物供给。三是实施产业服务优化行动。在生产端,推广“耕种收、管储运”社会化托管服务,支持中化集团在和林落地社会化服务中心,集中建设5个集中连片示范区,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220万亩。在销售端,接续打造“敕勒川味道”公用品牌体系,打造线上营销平台,加快全区牛羊交易中心建设,发挥“农推官”助农宣传与产品销售作用。
三、稳住生态安全红线。一是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做好大青山前坡9.75万亩生态绿带管护工程,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抓好禁牧休牧,持续开展春季休牧和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5个农业旗县全面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二是不断提升农业节水能力。供水方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引黄入呼三期项目,做好配套引水输水、净水配水工程。节水方面,从品种、农艺、科技、工程、机制五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节水机制,新增农业节水能力2878万立方米。三是不断改善乡村宜居环境。开展农村户厕工程质量“回头看”,优先沿黄区域、大黑河两岸和大青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常态化抓好村庄清洁行动,完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稳定提高村庄绿化水平,争创1个自治区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21个示范村。
四、补齐社会民生短线。一是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以巩固脱贫成效、引领产业发展、矛盾纠纷化解、美丽乡村建设4项工作成效为导向,抓好乡镇党委书记和基层“两委”班子选拔配备。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开展农村高价彩礼专项整治,推进农村殡葬制度改革,深入推广“积分制”“清单制”乡村治理模式。不断优化农村网格管理,推行“12345”村居吹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构建“铁三角”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衔接资金与社会资金结合”“庭院经济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原则,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农村饮水水质达标与用水计量收费等工作。推动申报创建2个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农村公路项目25个,建设里程75.8公里,改造农村危房462户。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普惠水平。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工作,保障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新建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7个、农村养老服务站120个,改造农村互助幸福院56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提升到80%。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强基行动”,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医保结算系统建设,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
五、走好改革发展路线。一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维护进城农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等权益,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口市民化行动。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好武川县二份子乡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延包试点,开展农村闲置住房盘活利用试点,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三是深化其他领域改革。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卫生、社保、集体林权、综合水价、供销社等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