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ist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产促兴、以绿促兴、以旅促兴、以改促兴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4-11-11 10:00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2024年,松山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工作核心,以农业产业发展培优壮大为抓手,以农民持续增收为工作目标,统筹开展农业基础提升、农业节水提效、农村改革提质、农旅融合提档等工作,努力构建产业集聚、生态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新局面。

一、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以设施农业提档升级为引领,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面实施旧棚改造和数字赋能,着力改善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生产能力。一是改造提升方面。2024年计划投资2.26亿元,改造提升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其中改造类2280亩,提升类17720亩。二是新建设施方面。2024年计划新建设施农业5600亩,其中日光温室1600亩,冷棚4000亩。计划投入资金1.2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设施种植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奖补,对新建和改造提升的设施农业奖补30%。此外,依托大庙公主岭11个智能化示范棚为示范引领,带动周边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开展设施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安装智能计量水表,推动设施农业高效节水。
(二)坚持以种业发展为基底,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立足种业资源禀赋优势,紧紧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聚焦种业“卡脖子”难题,以自主创新研发为核心,以高标准建设种子基地为抓手,全力打造国家核心种业基地,全力建设种业发展新高地。2024年计划投资1.05亿元,扩大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至15万亩,扩大谷子、藜麦、蔬菜等制种面积至5万亩,建设1418亩种业园区一处,配套“公建民用”烘干线6条、下沉式水窖60座,全方位提升制种产业发展服务保障能力。搭建“看禾选种”平台,推广优质种子品种2个,区内外推广面积增加500万亩以上。加强政企联合育种攻关,研发全新品种5个,持续提升松山区在华北、东北等地区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持续推动家育种猪4000头智慧AI分子育种项目建设,全面推动松山区“两个制种”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以特色产业优势为基础,构建集群式全链条产业发展体系。以“十万亩藜麦”和“十万亩制种”两大基地为引领,推动藜麦、番茄、北虫草等特色产业集群式全链条发展,切实提高农畜产品就地转化率。2024年计划投资2.5亿元,发展藜麦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20万亩,扩产番茄5万吨、北虫草1000吨,建设藜麦精深加工及科研基地一处,虫草、番茄、藜麦精深加工及研学基地各一处,配套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同时,科学摆布农业产业布局,积极申报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推动农业精深加工企业落地建设。扎实推进番茄、虫草、玉米、藜麦等全链条单产强镇建设,助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持续提升。
二、全面推进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促进生态恢复治理。推进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初步构建“充分截引天上水、有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的“以水兴产”立体用水格局。2024年计划投资7.6亿元,依托“三北”生态修复、河道生态治理和湿地建设等工程,改善气候条件,持续涵养回升地下、地表水资源。依托二道河子水库清淤、山洪沟治理和软体水窖建设,有效揽储天上水,提升蓄水供水能力,保障农业和城区用水。依托水权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农业用水管理,科学分配水权指标和优化水井布局,着力保障规模化农业生产用水,助力综合水价改革和农业高效节水行动。
(二)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助力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推进东部四乡镇高标准农田应建尽建,全力保障制种核心区基地建设。2024年计划投资4.9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6.19万亩,旱作高标10.17万亩,改造提升3.64万亩。同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激活配优各类自然资源要素。坚持机制创新、分类推进、重点突破,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指标可置换的收益,构建“国企+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推动生态经济林、山洪沟治理、无主矿山修复等项目实施,助推“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有序开展。
(三)坚持以“三北”生态工程为先机,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全面落实“三北”工程总体安排部署,依托生态治理恢复,逐步拓宽林业经济发展路径。2024—2025年计划投资5738万元,实施开展杨树退化林更新改造2.38万亩,山杏嫁接扁杏2.3万亩,经济林2500亩。2024年实施植被恢复补植补造项目69737亩。按照2023年第一次全国绿化委员会会议精神,推动引导央企参与“三北”工程建设。以沙地治理为契机,统筹建设风光新能源发电项目。2024年拟建设太阳能发电项目区3万亩,同步建设饲草加工基地、畜禽养殖基地、草原文旅基地等。生态建设方面,以三峡集团为核心,与各地区合作入股成立项目部,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统筹林灌草立体修复治理。
三、全面推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以承接全市旅游集散为目标,着力打造全域全季旅游新高地。围绕《松山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建设松山体育公园、帝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万达不夜城等项目,打造城市服务休闲核心。建设S219旅游公路环线、松露梵间、田园花海、湿地公园等项目,打造农旅融合发展和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廊。建设大兴隆田园时光、龙潭生态风景区、乌良苏森林旅游度假区、皇家漫甸旅游区、太平地虫草小镇、公主岭创意番茄园等项目,打造近郊田园休闲区、森林生态度假区、草原风情旅游区、生态农事体验区。力争到2035年,全面实现集文旅康养、近郊娱乐和城市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一核两廊四区”旅游产业布局。
(二)坚持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旨,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旅游体系。围绕现有旅游资源禀赋,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布局。一是打造城区近郊游小镇。依托当铺地满族乡、初头朗镇地域优势,盘活村庄闲置房屋资源,打造民宿村落和特色美食,为城区居民假期提供民宿休闲、餐饮住宿等服务。二是打造生态网红打卡地。依托老府镇大乌良苏生态资源,围绕生态区域“空心村”闲置住宅及建设用地,打造生态减肥俱乐部、北欧风情婚纱摄影基地和生态康养基地。三是打造公路旅游大环线。围绕省道219旅游公路沿线,打造初头朗镇生态湿地公园、大庙镇番茄研学基地、大夫营子皇家漫甸度假中心,打造三产服务产业带,集聚“空心村”闲置劳动力,吸引“空心村”外出居民返乡创业。
四、全域推进农村综合合作改革
实施全域农村综合合作改革,充分调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全面整合农村资源要素。全面梳理现有资源总量,通过盘活创新资源方式,着力开展产学研学游、乡村旅游、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业态,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人均收入。二是统筹分配农村人力资源。构建农村可支配劳动力储备库,加大制种、虫草、设施农业等方面技术培训,统筹特色行业劳动力缺少时期,人力资源科学合理分配。三是创新土地托管模式。依托村集体土地托管模式,为外出务工、无劳动力者提供“全托管”和“半托管”服务,结合“空心村”现有剩余周边劳动力,全方位开展“耕种防收”工作,切实解决“地谁来种的问题”。四是全面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农机合作社,结合土地托管新模式,开展现代化、标准化、机械化作业模式,提升农作物单产产量,实现耕地“小”变“大”,人走地不荒。五是水权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依托现有农用机电井规模,以村集体为主体,有序推动农用机电井由个人承包转向村集体统筹使用。推动农业节水灌溉新模式,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保障群众用水需求,实现乡村用水“血脉通畅、流转有序”。六是统筹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有序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指标,规范开展新增指标交易,持续为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保障用地需求。七是构建全新农业保险体系。着力研究地区农业保险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因地制宜开展的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保险,为农业全方位发展进行保障。(赤峰市松山区委书记 姜丛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