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4年,鄂尔多斯市将努力在一产重塑上迈出新步伐、在以工带农上形成新经验、在富民增收上闯出新路子,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鄂尔多斯新篇章。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重塑发展方式
继续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牧业,坚定不移推行“二产带一产”,鼓励引导能源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在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发挥效益上取得新突破。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各旗区、苏木乡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探索“服务创收”“订单包销”“来料加工”“协议置换”等各具特色的“二产带一产”经验做法。
重塑经营模式
分类推进经营模式重塑,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农富民机制,在农村,要积极推广“统种共富”模式。持续推进“小田并大田”,积极推行土地共有均摊、股份合作、代管托管、小组联营、合作共建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做到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在牧区,要积极推广“统养共富”模式。按照“大牧场建设”思路,积极推行由合作社带动的联户联营、由村集体带动的合作共富、由企业带动的联户联盟、由政府带动的区域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大牧场制经营模式,实现企业有利润、村民有收益的良性互动。
推动规模化发展
一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组织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大示范农田技术推广,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加快推进达旗高标准农田自治区级试点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在设施农业方面,要系统规划布局,东康伊城市核心区要积极发展城郊设施农业,其他地区要加快建设以塑料暖棚为基础、日光暖棚为重点、高端智能温室为引领、高中低端设施互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在设施畜牧业方面,要在沿黄河、无定河流域等人口密集区域,积极推行园区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模式;在牧区及丘陵沟壑区,以草畜平衡为前提,建设一批现代草原生态牧场、适度规模养殖场。要在特色化养殖上“破题”,积极探索发展驼奶、马奶、乌驴、雪花牛肉、“大漠水产”等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养殖产业。
推动产业化发展
一是做优产业链条。要树牢链式思维,聚焦打造“上品粮食、臻品羊绒、极品肉牛、精品肉羊、优品奶业”5个重点产业和高品质果蔬、杂粮杂豆等特色产业链,谋划精深加工的重点布局、支持方向和主要产品,全面提升“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层级。二是做强龙头企业。要从要素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鼓励鄂尔多斯、天骄沙棘、高原杏仁露等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合体,推动前端联结农牧业研发、育种、生产等环节,后端延展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环节,实现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三是做大现代园区。要按照“建园区、育龙头、强加工、树品牌”思路,打造一批优势突出、要素集聚、生态绿色、辐射有力的现代农牧业园区,重点推进鄂旗阿尔巴斯绒山羊产业园、达旗数字农业产业园、乌审旗高端肉牛产业园、乌兰现代农业科创园、准格尔旗小杂粮产业园等示范园区建设,构建“大园区、大聚集,小园区、小特色”发展格局。
推动品牌化发展
一是强内功。深入实施农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做好优化整合文章,依托龙头企业做大单一产品规模,做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宣传、统一营销“五个统一”,整建制闯市场、打品牌,真正打响“暖城多味”农畜产品知名度。二是会宣传。要充分用好宣传专项资金,办好农畜产品展洽会、国际羊绒羊毛展览会等展会,鼓励开展电商直播、网红带货等活动,让更多鄂尔多斯品牌进入大众消费视野。三是拓渠道。在主要消费地区建设前置仓,切实解决阿尔巴斯羊肉等优质农畜产品外运物流成本高的难题。要抓住自治区在全国各大商超设立“内蒙古”农畜产品专柜,争取纳入更多鄂尔多斯产品。
强化乡村建设
一是抓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即十镇引领、百村示范、千院和美),着力提升苏木乡镇的公共服务供给力、产业发展集聚力、功能设施配给率,提升嘎查村的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提升美丽庭院的家居环境水平、庭院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水平,逐步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亮点”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二是抓好“以工代赈”。在推进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以及农牧业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行“以工代赈”,结合“万企兴万村”行动,广泛吸纳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带动农牧民增收。在防沙治沙项目中,以工代赈资金比例不低于60%,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不低于10%,乡村振兴衔接项目中不低于10%。
强化乡村治理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结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乌审旗全域推广“党建引领、共富共享”模式,在其他旗区选择一个苏木乡镇(街道)试点推广,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要优化驻村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压减驻村人员数量,调整最低驻村天数规定,让驻村工作队更加精干高效。二是坚持“三治”融合。在提升自治效能上,要全面落实“一约四会”“三务公开”等制度,培育“村民说事”等基层民主协商载体,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在强化法治保障上,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借鉴“铜陵解纷”模式,在全市全面推广乌审旗“三分吸附法”。在推动德治教化上,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厚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