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ist

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农牧业强区新篇章

草原上建起现代化新牧区——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观察
发布时间: 2024-08-26 15:32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内蒙古,辽阔壮丽的草原风光是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作为当地重要的生态系统,草原占内蒙古全区国土面积的74%、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既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也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了生产资料。

然而,随着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草畜矛盾逐渐凸显。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开出一剂“良方”,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扎实有效推进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农牧厅党组书记、厅长郭占江说,内蒙古在全区17个旗县启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因地制宜探索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路径方案,从草原保护、产业转型、民生保障三方面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为切实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实现草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农牧民生活水平提供了一批新范例。

牛羊吃上“预制菜”

——构建饲草供给体系实现由靠天养畜向生态高效转型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羊草种植基地内,成片青草宛如一块巨大的地毯蔓延到天际,远远望去,一台缓缓移动的红色机器正在作业。

“这是草籽播种机,可以对天然草场进行免耕补播技术修复,到了秋天打草,牛羊的饲草就不愁了。”牧民王伟民介绍,基地种植的羊草抗旱、耐寒,在固土固沙方面很有效果,是利于草原生态恢复、增加牧民收入的优质草种。

从小生长在草原上风吹日晒,让王伟民看起来面容粗犷,可谈起大学毕业后返乡种草的初衷,他又盘算得格外细致:“小时候漫地放羊,越来越多的羊群在草原上啃食,天然草越来越稀疏,就觉得这条路不长久。现在流转了2500亩草场种羊草,产量差不多每亩300公斤,一年下来收入有10多万元,虽然不放羊了,可效益没下降。”

扎赉特旗羊草种植基地是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重点项目之一,2023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种植羊草12万亩,涉及9个苏木乡镇和33个嘎查村。通过数字化无人值守、指针式喷灌、气象病害预警等现代化措施,使草原植被覆盖率稳定在78%以上,有效缓解了畜牧业饲草饲料需求压力,实现天然草地休养生息。

无独有偶,位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瞭望山打草场,同样一片葱郁景象。此前,该区域既是放牧场又是打草场,长期超载过牧、无序打草等不合理利用行为,使草原退化明显。近年来,当地草原监理部门严格禁牧管护、恢复草场植被,牧草产量提升50%以上。随着近10万亩天然草场交由当地牧民自主管理,草原保护和利用的双赢局面逐渐形成。

“草”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大食物观背景下,一口肉、一杯奶都离不开“一棵草”。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筑牢基础,已在内蒙古形成共识。“草首先具有重要的饲用价值,推动传统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能够有效缓解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内蒙古农牧厅饲料饲草处处长巴特尔说,内蒙古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发展,正加快形成“草-饲-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并持续放大草的生态、观光等综合价值。

好草产自好种。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草产业园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接,收集全国草种进行宜种品种筛选和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打造集草种研发、牧草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草种生产车间内,工人为草种子披上彩色“外衣”,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包衣技术处理后的种子重量增加,有利于精准播种,同时减少了病虫害发生,发芽率由10%提升至60%以上。

产出好草还要供得上。在科右前旗、西乌珠穆沁旗等多地草产业园,饲草料“中央厨房”成为标配。该模式以草产业园为中心配合牧户饲草棚,统一为50公里辐射范围内的牧民提供饲草,构建起“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饲草储备体系,有效推广舍饲全混日粮,提升冬季应急饲草供应能力。

“一棵草”牵动“一条链”。目前,内蒙古羊草、苜蓿、饲用燕麦等各类一年生、多年生人工饲草种植面积2000万亩以上、产量近2000万吨,天然草原可食牧草产量近300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2800万吨,整体上保障了饲草料供给,家畜生产性能、舍饲育肥能力全面提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资源整合增效益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科学高效养殖提供支撑保障

日前,西乌珠穆沁旗良种肉牛育肥基地正式揭牌运营,基地内一排排新型装配式棚圈林立,一改牧民自建棚圈土坯墙、木板房的老旧面貌,采光、通风、保暖等性能都有很大提升。

牧缘合作社是第一批把牛犊送到基地进行集中育肥的经营主体之一。“我们把111头牛犊送到了基地,除了合作社10户成员的牛犊外,全旗范围内还有25户牧户在这里联合育肥。”合作社负责人敖木希勒算起收益喜上眉梢,基地以高出市场价每斤1元的价格收购,除了卖牛收入外,还有每头500元的育肥牛养殖扶持资金奖励,合计收益超过了12万元。

该项目是西乌珠穆沁旗2023年启动建设的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重点项目,采取“户繁企育、龙头加工、多元联结”模式,通过引入龙头企业代管国有草场,建设现代化棚圈,集中育肥后统一收购发展精深加工,辐射带动30个至50个嘎查村1500户至2000户肉牛养殖户增收。既解决了牧区育肥不足问题,又分流了放牧牲畜,解决了过牧问题。

从生物习性上看,牛只吃草尖,不影响草的生长,而羊喜欢吃草刨根,对草原破坏较大。为缓解草原放牧压力,近年来,内蒙古因地制宜采取“减羊增牛”“稳羊增牛”,推广牛羊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减少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做到少养精养。

随着牲畜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经营主体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内蒙古积极依托大型养殖、兽药、饲草生产经营企业和兽医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企业+合作社+农牧户”“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将服务领域由养殖、防疫等环节向饲草料加工、畜产品采集、仓储冷链等环节拓展延伸。

“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可有效解决小农牧户生产融入现代农牧业发展、农牧业节本增效、农技推广能力不足等问题。”内蒙古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玉生说。

在西乌珠穆沁旗畜牧诊疗研究示范中心,牛羊挂号看病、住院治疗等场景都在这所“动物医院”实现。作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子项目,中心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第三方诊疗服务企业运营,通过“旗级中心+苏木镇级诊疗分所+流动诊疗车”的三级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全旗93个嘎查9000余户牧户牲畜疫病诊疗缺医少药的问题,打通了兽医社会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锡林浩特市现代肉羊产业园则瞄准湖羊繁殖率高的特性,建设自动化繁育母羊舍,为周边牧民提供种畜、圈养技术培训、产品检验和饲草配送、交易信息平台等综合服务。园区示范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润成表示,园区所在牧场人均草场少、产业发展受限,在生态保护和增产增收间找到平衡点,要坚持走舍饲圈养、多胎繁育的产业转型发展道路,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带动牧民转变生产方式增加收入。

“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功能全、机制新、覆盖广的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科学高效养殖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内蒙古17个旗县创建社会化服务组织45个,已舍饲分流231万羊单位牲畜,今年7月底试点旗县将全部解决超载过牧问题。同时,2023年全区牛羊肉产量达到77.8万吨和108.8万吨,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7%、17.5%,持续领跑全国。

增减之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产业链上谋共富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

走进锡林浩特市首放食品加工园区,阵阵奶香中,工人们正忙着制作各色奶食。众多深加工产品中,一款不用佩戴耳机、仅凭嘴巴也能“听”音乐的牛奶棒棒糖备受年轻人青睐。

“这款产品利用骨传导原理,牙齿咬合时棒棒糖震动发声传递到耳膜,从而带来边吃糖边听音乐的味蕾听觉双重享受,是我们为进一步打开特色乳制品消费市场,专门研发生产的个性产品。”园区负责人杨静介绍,当地传统地方特色乳制品生产基础深厚,但长期以家庭小作坊式零散加工销售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足。通过创建产业园区、搭建发展平台,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制订生产标准、打造产品品牌、拓展市场销路,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成色。目前,园区已签约入驻特色加工户18家,产品涵盖13大类21个传统地方特色乳制品种类,带动就业200余人,年产值达上亿元。

牧民从草场面积小、经营收入低、舍饲成本高中解放出来,将草场流转给经营大户,实现分工分业,在二产中增加收入,首放食品加工园区创新传统畜产品发展路径的实践在内蒙古颇具代表性。解决超载过牧问题,一头关乎草原生态、一头牵动牧民生活,面对草原生态承载力的刚性约束,在控畜减畜的同时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产业质量效益,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使牧民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获取多元化收益,成为平稳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近年来,内蒙古以构建新型经营体系为主线,跳出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拓展全链条收益,强化联牧带牧机制,涌现出一批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典型案例。

——发挥产业联合体优势。扎赉特旗探索“劣畜换优畜”模式,依托龙头养殖企业引进优质基础母牛,引导牧户自主选择与企业进行置换,推进现有本地养殖品种迭代更新;科右前旗草地羊合作社联合社进行标准化规范管理,要求养殖户不进行过牧养殖,通过提升草原羊品质、统一打造草原羊产品品牌,改变牧民依赖增加养殖数量提高收入的传统模式。

——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条。西乌珠穆沁旗引进聚宝原肉业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户”的订单协议方式鼓励牧户养殖有机羊,在稳定掌握纯正乌珠穆沁羊源的基础上,发展精细分割和熟食加工,在羊肉链条上帮助牧民增收;科右前旗、西乌珠穆沁旗等多地建设奶制品产业园吸引牧民入驻,在保留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促进特色奶制品标准化生产,肉乳牛养殖和奶食品加工收入逐年增加。

——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科右前旗统筹草原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建设“草原宿集”发展旅游业态,吸引游客体验游牧文化,文旅收入成为禁牧减畜后牧民重要收入来源;西乌珠穆沁旗依托蒙古马资源,打造“白马文化产业园”,开展“研学旅行”“婚纱旅拍”“摄影那达慕”等休闲文化活动,蒙古马养殖户通过提供马匹获取收益分成。

据统计,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内蒙古培育壮大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包括45个养殖园区、74个家庭牧场、1255个合作社和435个联户牧场,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如西乌珠穆沁旗牧场主阿拉腾敖其尔抓住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利契机,流转6300亩草场成立白音苏布格生态家庭牧场,牧场积极响应自治区“减羊增牛”号召、坚守绿色优质底色,通过引进牲畜良种培育适应地方环境的高产优质白牛品种,同时向周边牧户提供优质种公牛和母牛犊,提高了牲畜养殖效益,年收入达50万元。

“围绕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内蒙古探索出全年禁牧舍饲、舍饲半舍饲、‘放牧+补饲’、家庭牧场、‘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托养利益联结、冷季异地代养、智慧牧场、产业园区、牧文旅融合10种模式。”内蒙古农牧厅畜牧局局长白音说,下一步,将继续着力转变牧区生产方式,强化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机械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牧民经营管理技能提升等基础能力建设,推动特色畜产品精深加工、草原观光旅游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新牧区,持续提升牧民生产生活质量。

碧草悠悠肉奶香,沃土绵延牧歌远。今天的内蒙古草原,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加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正悄然改变着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多赢局面初步形成。以新发展理念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重要农畜产品供应,一个畜牧业生产发展、农牧民生活富裕、草原生态良好的“三生统一”现代化新牧区,正在内蒙古大地稳步崛起。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