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农牧业强区新篇章
为落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部署要求,构建优势特色农畜产品营养品质特征指标体系,推动农畜产品分等分级和品质提升,助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从2020年起,内蒙古农牧厅开拓性的开展了农畜产品品质评鉴工作。三年来,对生鲜乳、羊肉、马铃薯、大米、小米等5大类2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展品质评鉴,检测产品1456份,营养物质、风味物质、鲜香物质等指标450个,产生检测数据113252个,初步构建我区优势特色农畜产品营养品质特征数据库和指标体系。
一、多措并举,推动评鉴工作“动起来”。一是保障经费投入。3年安排品质评鉴经费435万元,平均每年145万元。二是强化项目推动。借助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对阿尔巴斯山羊肉、乌兰察布莜麦、乌海葡萄和阿拉善双峰驼等9个产品开展农畜产品品质评鉴工作,扩大评鉴产品范围,丰富品质评鉴数据。三是引入智库力量。参与品质评鉴的有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自治区农科院和谱尼测试等科研和第三方检测机构。
二、积极探索,推动指标体系“建起来”。一是探索“营养好”的指标数据。重点检测分析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指标,检出优于国家标准或同类产品的指标63个。经分析比对,我区生鲜牛乳中的乳蛋白高于全国参考值0.23个百分点,功能性指标共轭亚油酸平均含量高达264.48 μg/mL,其中,牧区共轭亚油酸含量是市区的4倍多。羊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2.04g/100g。马铃薯中的干物质和蛋白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19.9g/100g和1.93g/100g。大米中的维生素B3含量较高,为3.81mg/kg,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为0.75(单位)。小米中的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分别为 2.07mg/kg、0.23mg/kg和2.68mg/kg。生鲜乳、羊肉、马铃薯、大米、小米中微量元素种类比较丰富,最多检出11种。二是探索“闻着香”的指标数据。重点检测农畜产品中的烯类、醛类、醇类、酮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初步检出,我区农畜产品具有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多、含量高的显著特点,五类产品检出的风味物质总数比区外对照产品总数多33种。生鲜牛乳含有挥发性风味物质26种,总质量浓度最高达139.11μg/L。生羊肉中的平均挥发性风味物质总数为52种,平均总量为17.41μg/100g,种类最多的是苏尼特羊,达到75种。熟化后的马铃薯、大米、小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分别为62种、71种和74种,均高于区外同类产品检出数量。三是探索“味道美”的指标数据。重点检测农畜产品中的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芳香类氨基酸等鲜香物质,初步检出优于区外同类产品的指标53个。其中,生鲜牛乳中的鲜味和芳香类氨基酸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0.57 g/100g和0.39g/100g。羊肉中的肌苷酸、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415.1667mg/kg、2.68 g/100g和4 g/100g,苏尼特羊肉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78mg/kg、2.96 g/100g和4.37g/100g。马铃薯中的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较高,为203.0 g/100g。大米中的芳香类和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0.650g/100g和1.01g/100g,扎赉特大米芳香族氨基酸含量高达0.70 g/100g。小米中的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较高,为1.21g/100g,赤峰小米高达1.35g/100g。
三、强化应用,推动评鉴数据“活起来”。一是统一评鉴标准模式。通过3年的探索,基本形成统一的评鉴标准模式,种植业产品重点检测分析生、熟两种状态下的营养物质、风味物质和鲜香物质种类、含量的差异、变化以及对食味品质的影响;畜产品重点检测分析生、熟两种状态下脂肪与肌肉中营养物质、风味物质和鲜香物质种类、含量的差异、变化以及对食味品质的影响;同时,对产地环境与农畜产品营养品质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持续探索,不断挖掘内蒙古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品质特征指标。二是形成品质评鉴数据库。归集包括地标保护工程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检测数据,拟利用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优质农畜草产品大数据分析平台”建“内蒙古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品质指标数据库”。目前已收集农畜产品营养品质、风味物质、鲜香物质、牧草、土壤、水分等检测数据累计达500多万条。三是加强评鉴数据应用。在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展销中心以展板公布苏尼特羊、乌兰察布马铃薯等8个产品品质评鉴数据。在《农民日报》刊登“内蒙古农畜产品为啥好”一文,被人民网、内蒙古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首次把农畜产品品质评鉴推向新闻媒体,有效提高了内蒙古农畜产品知名度,为“蒙字标”品牌建设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