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水产养殖业依靠黄河水的资源优势迅速发展起来,但常规鱼类养殖由于成本上升、市场冲击等原因,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幸而, 中华绒螯蟹等新品种已在本地区实现成功养殖: 池塘人工种植水草、定向培藻等配套技术比较成熟, 渔业新机械的推广使用及对养殖尾水的无害化处理也都步入正轨。良好的发展势头带动了旺盛的苗种需求。乌拉特前旗宜渔养殖面积较大,主要集中在乌梁素海周边的盐碱地、苇田, 蟹苗需求量虽大, 但都依靠外调。而外调苗种面临成活率都无保障、生长周期变化、抗病力低等多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 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已刻不容缓。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种植历史、灌排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发展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稻田培育蟹苗)、盐碱水域增养殖(苇田养蟹)、盐碱地池塘养殖[池塘人工种植水草、定向培养优质藻类(硅藻和绿藻) 实现生态健康养殖]创新产业,带动产业升级,就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乌拉特前旗新安福源海农贸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主营淡水水产品养殖及销售、农作物种植。2020年通过“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考核验收,树立了健康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典型。合作社通过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水产技术处、市水产服务中心、旗水产服务中心指导,并与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中华绒螯蟹研究所、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技术合作,已连续三年进行小面积稻蟹综合种养试验,苇田增殖养蟹,池塘生态虾、蟹套养试验示范,掌握了适应本地区养殖环境的技术优势。
二、主要做法
2022年, 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利用23.33公顷地进行稻田培育扣蟹苗(光合一号) 试验示范,水稻品种选择“龙稻18”“富源四号”。苇田养蟹40公顷、池塘人工种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 生态虾蟹套养养殖2公顷。技术及模式总结如下:
(1) 蟹苗培育采取稻蟹共生的新型种植、养殖结合模式
水稻种植模式: 旱直播,开展测土一次性施肥、生物防虫病技术,扣蟹养殖采用早放精养、科学投饵、测水调控、生态防病技术,使中华绒螯蟹在稻田生态环境中生长,提高蟹种成活率和规格,实现立体生态综合种养,开展稻蟹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观摩服务。
(2) 池塘生态虾蟹套养模式
A. 人工种植水草,定向培养小球藻、硅藻调水, 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改底, 投喂螺蛳养蟹。
B. 合理利用黑光灯诱虫为中华绒螯蟹提供天然饵料, 节本增效。
C. 利用涌浪机、变频增氧机实现节能增效, 综合应用远程控制增氧机等各种养殖设备。
D. 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水产绿色养殖“五大行动”要求, 做好养殖尾水处理和用药减量行动,认真落实水产品合格证制度。
(3) 开展大规格中华绒螯蟹苗种培育和健康生态养大蟹技术模式及稻田套养蟹苗研究与示范,不断完善和创新。
(4) 开展中华绒螯蟹优质动物性饵料、稻田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水蚯蚓、田螺等) 培养和投喂技术示范。
(5)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方式,集成、示范和推广稻渔(鱼、虾、蟹) 综合种养新技术、新方法,构建盐碱水域苇田增养殖精品蟹模式。
三、主要成效
(一) 社会效益
合作社最初由6人发起, 到现在带动常年就业12人。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的应用推广, 既可改良盐碱地、增加粮食产量, 又为当地中华绒螯蟹养殖提供了优质种苗。开发苇田养蟹可提高乌梁素海周边苇田盐碱地的利用率,改善水环境,增加优质水产品的供给。合作社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主动为本地区周边渔户提供生态健康养殖咨询和培训服务,联系和示范带动周边养殖渔民50户以上,提高周边渔户对生态健康养殖的认知程度和技术水平。
(二) 生态效益
池塘定向培养硅藻、小球藻,合理运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调水,既可以为养殖品种提供天然饵料,又可以提高水体溶解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为养殖品种建立良好的生存环境,让养殖真正做到了少用药或不用药,同时也解决了养殖尾水净化问题,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效果。
(三) 经济效益分析
(1) 苇田养蟹40公顷 承包费、蟹苗、人工、调水改底等投入12万元,商品蟹产出0.6万千克×60元/千克=36万元,每公顷效益0.6万元。
(2) 池塘生态养殖2公顷 蟹苗、凡纳滨对虾苗、动保产品、水电、饲料等投入3万元,产出商品蟹1200千克×100元/千克=12万元,虾500千克×80元/千克=4万元,每公顷效益6.5万元。
(3) 稻田蟹苗23.33公顷 稻种、肥料、整地、防逃设施、大眼幼体、黑光灯、饲料、水电费等预计投入35万元,产出稻米10.5万千克×4元/千克=42万元, 蟹苗1.75万千克×20元/千克=35万元, 每公顷效益1.8万元。
四、经验启示
稻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盐碱地苇田养蟹,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应用既能改良盐碱地、调整种植结构,又能解决当地高品质的蟹苗供应问题,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样板,辐射带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广泛应用,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