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ist

兴安盟

主推技术—玉米“两虫一病一草”绿色防控技术

发布时间: 2025-01-20 10:01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玉米是科右前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20万亩左右。由于常年单一连片种植,环境中病虫草基数不断增加,加之缺乏精准的监测手段和高效的防治措施,存在“玉米螟不防、草地螟迟防、大斑病难防、杂草错防”的问题,“两虫一病一草”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2018年以前,全旗玉米亩产仅420公斤左右,“两虫一病一草”造成的粮食损失每亩约70公斤、每年约22400万公斤,经济损失每年约44800万元。玉米“两虫一病一草”防治技术难点亟待攻克。为此,科右前旗着眼玉米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加强“两虫一病一草”有效治理,采用精准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高效监测预警防治草地螟、轮作及秸秆“三化”(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利用降低病虫源基数、添加助剂减少除草剂使用量等四大核心技术,探索集成了玉米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模式,辐射带动了全旗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了病虫草害可持续治理,助力了农药减量控害,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近四年来,科右前旗实施精准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面积823万亩次,累计投入资金2551万元;建成并运行草地螟田间测报站10个,实现了草地螟重要迁飞通道智能测报全覆盖,平均每年监测到草地螟大规模迁飞蛾峰4-5次,监测准确率达95%以上,与北京、天津、辽宁、河北等多地联合防控面积达2000万亩;全旗累计实施轮作及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面积1300余万亩,通过项目辐射带动,全旗玉米轮作覆盖率超过70%,秸秆“三化”利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了玉米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工作,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2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1.经济效益科右前旗通过实施精准释放赤眼蜂,实现玉米螟生物防治效果78.45%,每亩平均挽回粮食损失50公斤,亩增收100元,四年来,累计为全旗挽回粮食损失约41150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约82300万元,减少农药使用量20吨,降低农药投入成本110万元。通过实施轮作及秸秆“三化”利用降低病虫源基数,全旗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从2018年的120万亩减少至2022年的30万亩,每亩挽回粮食损失约60公斤。通过推广添加助剂减少除草剂使用量技术,每亩减少除草剂使用量约30毫升,累计减少农药使用量36吨。2.社会效益通过示范推广玉米“两虫一病一草”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模式,一是降低了病虫草害发生危害水平,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二是提高了监测预警能力,壮大了统防统治队伍,提高了病虫害风险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全面带动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唯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传统观念得到扭转,提高了农民群众关于绿色防控技术的认可度。3.生态效益通过示范推广玉米“两虫一病一草”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模式,减轻了化学药剂和包装废弃物等面源污染,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距茧蜂、寄生蝇、赤眼蜂和各种捕食性昆虫等有益昆虫数量明显增多,田间自然寄生率显著提高,大大提升了玉米产品质量,助力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技术获奖情况1.2019年,科右前旗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2.2020年“内蒙古玉米田除草剂减量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授予农牧业丰收奖二等奖。3.2021年,科右前旗被全国农技中心评为全国农作物(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4.2022年,科右前旗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星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5.2022年,科右前旗绿色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二、技术要点

(一)精准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技术要点是“蜂卵相遇”,即投放的赤眼蜂卵要刚好在玉米螟大量产卵的时候孵化出来,以利于活蜂迅速寄生到玉米螟卵内,时间要精确到1天之内。放蜂防螟工作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蜂卡到田率和放蜂合格率达到100%。放蜂时间:根据玉米螟发育进度确定放蜂时间,保障“蜂卵相遇”。5月20日-6月20日由旗乡村三级测报人员开展玉米螟越冬代虫源基数和化蛹率调查,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时间,间隔5-7天为第二次放蜂时间。由于受温度等气候条件影响,科右前旗南部乡镇放蜂时间比北部乡镇早3天。放蜂密度:每亩地放蜂总量为30000头,分两次释放,每次每亩地释放15000头。每块蜂卡出蜂7500头左右,即每亩每次别放2块蜂卡。设放蜂点:每亩设两个放蜂点。地块必须集中连片,从放蜂田的边垅开始数第20条垅为第一个放蜂垅,顺第1放蜂垅向里走20步(13米)为第1个放蜂点,再沿垅向前走40步(26米)为第2个放蜂点以此类推;由第1个放蜂垅向下数,间隔40条垅为第2个放蜂垅,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确定各个放蜂点。蜂卡别法:将蜂卡卵面朝下放入茎秆与叶片夹岔处,高度为玉米植株一半,或地面以上1.2米。

(二)高效监测预警防治草地螟技术仪器设备:田间测报站配备有数据采集系统,包括:远程拍照式太阳能虫情测报灯、高空测报灯、远程实时性诱仪、固定式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仪等。旗级总控中心配备有数据终端显示系统和分析系统。监测原理:利用草地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测报灯灯管作诱虫光源---昆虫飞扑---撞击玻璃屏---落到漏斗中---落入远红外处理仓内,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虫情测报灯可自动完成诱虫、杀虫、虫体分散、拍照、运输、收集,排水等系统作业,并实时将环境气象和虫害情况上传到指定智慧农业云平台,在网页端自动识别虫子种类及数量,根据识别的结果,对草地螟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和预测。利用昆虫性诱剂技术,在性诱仪上别放草地螟性诱剂诱芯,引诱并捕捉同种雄性昆虫,影响正常交尾,从而减少种群数量,到达防治的效果。人工调查:5月初至7月末,旗乡村三级同时开展人工调查,重点踏查蜜源植物和藜科杂草生长较多的田间荒隔,详细记录百步惊蛾数量、雌雄比例、卵巢发育级别、落卵量以及幼虫发育进度等重要数据。研判预警:组建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以及京津冀辽等其他省市植保专家组成的草地螟监测预警工作组,通过网络会商,综合分析物联网系统监测数据和人工调查数据,研判草地螟发生危害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群众适时防治。

(三)轮作及秸秆“三化”利用降低病虫源基数技术轮作模式:主推“玉米-大豆-杂粮”三年以上粮豆轮作模式,改变玉米大斑病等病原菌的生存环境,从而减轻病害危害。此外,粮豆轮作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增强玉米对病害的抗性,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秸秆“三化”利用模式:推广秸秆离田打包、粉碎膨化等饲料化应用,堆沤集造、深翻还田等肥料化应用,以及制造秸秆颗粒、生物质炭、生物质炭基肥料等肥料化应用,达到清洁田园,压低病虫源基数的目的。

(四)添加助剂减少除草剂使用量技术由北京广源益农公司生产的甲酯化植物油助剂“迈丝”和成都激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多元醇型非离子活性剂“激健”对春玉米田的除草剂具有极好的增效促进作用。添加助剂后,在常规除草剂药量减量20%-30%的情况下,不影响除草效果。添加助剂是春玉米田除草剂减量增效的有效措施,适宜施药时期为阔叶杂草3-5叶期,推荐助剂添加剂量为每亩“迈丝”90毫升或“激健”2.5毫升。

三、适宜区域东北、华北玉米种植区域。

四、注意事项精准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掌握蜂卵发育进度;二是不要将赤眼蜂与农药、化肥混放,以免农药、化肥将赤眼蜂杀死;三是防止阳光直射蜂卡,避免雨水直接冲刷蜂卡;四是放蜂时如遇小雨可继续放蜂,如遇大雨将蜂卡放在阴凉黑暗处平摊,雨后立即放蜂;五是蜂卡暂存时需要放在冷凉通风遮黑处。

信息来源: 科右前旗农牧和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