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
越夏黄瓜生长期的常见病害及防治
霜霉病
——典型症状:叶片染病,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发病初始时仅在叶背产生水浸状受叶脉限制的多角状斑点,以清晨高湿棚或田块内明显,上午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后,水浸状病斑消失,同常叶。发病中期叶面病斑褪绿成淡黄色,叶背呈黄褐色,病斑扩大后仍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多个病斑可汇合成小片,病健边缘交界明显。潮湿时,叶背病斑部生成紫灰色至黑色霜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结成片,使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卷缩,除顶端保存少量新叶外,全株叶片均发病,但病叶不易穿孔、腐烂。
——防治方法:不同品种对黄瓜霜霉病的抗性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通过田间实地试种,结合商品性、气候适应性等指标综合考察,筛选适合本地种植的黄瓜抗(耐)霜霉病品种。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50%烯酰吗啉粉剂,每隔7天-10天喷一次,连续喷2次-3次。
白粉病
——典型症状:发病初期,叶片正面、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逐渐扩大后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一层白粉,后期变为灰白色,叶片枯黄、变脆、卷缩,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一般在黄瓜下部叶片上先发生,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叶面背面粉斑比叶正面多。叶柄和茎上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白粉量少。有时病斑上出现散生或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色。
——防治方法:清理干净棚室或田间的上茬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以减少白粉病的中间寄主。培育壮苗,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保证适宜株、行距;增施磷钾肥,避免氮肥过量。发现病蔓、病果要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将其装进袋深埋。
药剂防治以预防为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哈茨木霉菌叶部型可湿
性粉剂、枯草芽孢杆菌、新植霉素等药剂防治,确保喷雾均匀,每7天施药一次。发病严重时可以喷嘧菌酯、戊唑醇等,每7天喷一次。喷药次数视发病情况而定。
蔓枯病
——典型症状:茎、叶和果实是染病重点。茎蔓染病,发生于节部或基部分枝处,初始产生水浸状小斑,扩大后病斑环绕茎蔓,灰褐色稍凹陷,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斑软腐、呈黑色。田间高湿时,病部溢出琥珀色胶质物,干燥后红褐色,缢缩纵裂,病部以上茎蔓枯萎易折断,表面密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叶片染病,初始在叶缘产生水浸状小点,扩大后病斑呈“V”字形扩展,或产生圆形及不规则形病斑,黄褐色或淡褐色,具不明显轮纹,后病部产生黑色小点易破裂。
果实染病,发病初始在幼果上产生水浸状小斑,扩大后病斑黑褐色,果肉淡褐色,病部软化。
苗期染病,发病初始在子叶或幼茎上产生水浸状小斑,扩大后子叶病斑灰色圆形及半圆形,使叶片被病斑覆盖,并产生黑色小点,或茎蔓被病斑环绕,导致幼苗死亡。
——防治方法:注意通风排湿,白天将棚温控制在25℃-33℃,夜温控制在15℃-20℃。在行间铺设秸秆、稻壳,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还能释放热量和二氧化碳,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
合理留瓜,及时补充营养,合理增施磷钾肥,平衡植株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及时摘除有病的叶、花、果,防止病原落入土中。
药剂防治:发病前可喷阿米西达1500倍或达克宁600倍1次-2次预防。发病时可用阿米妙收1500倍喷雾治疗,每隔5天喷一次,连续用2次-3次。也可用世高1000倍混加达克宁500倍喷雾,效果会更好。药剂应轮换使用,避免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