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
小麦虫害防治需结合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手段,以下是关键技术要点:
一、常见小麦虫害类型
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啃食根系和幼苗。
叶片害虫:蚜虫、麦蜘蛛、黏虫,吸食汁液或啃食叶片。
穗部害虫:吸浆虫,蛀食麦粒影响产量。
二、综合防治技术
1. 农业防治(基础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如抗蚜虫的小麦品种,减少虫害发生。
合理轮作:与水稻、玉米等作物轮作,破坏害虫生存环境。
清理田间杂草:减少蚜虫、麦蜘蛛等害虫的寄主植物。
深耕晒垡:播种前深耕土壤,杀灭地下害虫及虫卵。
科学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抗虫能力。
2. 物理防治(绿色环保)
灯光诱杀:在麦田周边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黏虫、吸浆虫成虫。
人工捕杀害虫:针对麦蜘蛛等聚集性害虫,可振动植株使其掉落,集中捕杀。
黄板诱蚜: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等小型害虫。
3. 生物防治(生态友好)
利用天敌: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控制蚜虫数量;释放赤眼蜂防治黏虫。
生物农药:喷施苏云金杆菌(Bt)防治黏虫,用绿僵菌、白僵菌杀灭地下害虫。
性诱剂诱杀:使用吸浆虫性诱剂诱芯,干扰成虫交配,降低虫口密度。
4. 化学防治(应急手段)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吡虫啉、噻虫嗪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及苗期蚜虫。
苗期防治:发现麦蜘蛛时,喷施阿维菌素、哒螨灵;蚜虫可用吡蚜酮、啶虫脒喷雾。
穗期重点防治:吸浆虫成虫羽化期(小麦抽穗至扬花前),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喷雾;黏虫暴食期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
注意事项:严格按农药说明书用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抗药性,采收前15-20天停止用药。
三、关键时期防治重点
苗期(地下害虫、麦蜘蛛):播种后至越冬前,重点防治蛴螬、金针虫。
拔节至孕穗期(蚜虫):蚜虫大量繁殖时及时喷雾防治,避免传播病毒病。
抽穗扬花期(吸浆虫、黏虫):吸浆虫成虫羽化期是防治关键,需抓住时机用药。
以农业和生物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应急手段,结合虫害监测及时调整策略,保障小麦稳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