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动态
受近期高温、持续降水影响,我区粮食作物病虫害呈多发态势,为加强粮食作物中后期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努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现就切实做好全区粮食作物中后期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技术指导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情况
截至7月10日,全区粮食作物病虫害已发生2875万亩,局部地区粘虫、旋幽夜蛾、蝗虫、地下害虫等高密度点片发生,玉米螟、玉米北方炭疽病、玉米顶腐病、玉米大斑病、棉铃虫、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圆斑病、小麦锈病等开始发生。
二、发生趋势
7—8月全区平均气温在16.0—29.2℃之间,东部偏东、偏南和中西部偏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气象条件有利于玉米叶部病害(包括大斑病、北方炭疽病、顶腐病、弯孢霉叶斑病、圆斑病等)、穗腐病、鞘腐病、茎基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蚜虫、马铃薯晚疫病、黑胫病、茎腐病、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等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
三、加强监测调查,及时报告虫情
各地要充分发挥高空测报灯、地面虫情灯、性诱监测设备、农田小气候仪、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等测报工具的作用,重点监测暴发性、流行性、迁飞性病虫害。借助村级植保员网络,拓宽病虫发生信息来源,加强系统监测和田间普查,准确掌握田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密度、分布、面积和程度。
各级植保部门要在雨后及时开展巡田工作,进一步强化病虫信息上报和报告,严格执行重大病虫害周报、新发突发重发病虫当日即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确保监测调查数据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科学研判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发布短期趋势预报和防治警报,指导农户适时开展科学防治,不得因监测预警不到位错失最佳防治时机。
四、防控意见
充分认识抓好粮食作物中后期病虫防控对大面积单产提升和保障质量安全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防控工作机制,立足预防为主,抓准关键时期,加强组织领导,细化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立足预防、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前期合理选用抗性品种、加强健康栽培和田间管理基础上,突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着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
(二)防控措施
一是生物防治“防早防小”。在蛀食性害虫成虫始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利用植保无人机或人工释放防治。抓住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玉米大斑病、北方炭疽病、顶腐病、弯孢霉叶斑病等叶部病害可选用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预防。马铃薯晚疫病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预防;马铃薯黑胫病、茎腐病可选用春雷霉素等进行预防。
二是关键时期施药防治。结合“一喷多促”抓住玉米大喇叭口至抽雄期和吐丝至乳熟期、结合“一喷三防”抓住小麦抽穗扬花期、抓住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至膨大期等粮食作物关键生育期,喷施针对病虫害的对路药剂。可同时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促进植株健康,提高群体抗逆性。如遇大风、冰雹等特殊天气,作物植株出现伤口,及时喷施杀菌剂进行预防。
针对玉米、小麦病害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戊唑醇等杀菌剂及复配制剂防治;针对迁飞性害虫、双斑萤叶甲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防治;针对蚜虫等常发害虫可选用双丙环虫酯、噻虫嗪、吡虫啉等杀虫剂防治。针对马铃薯晚疫病可选用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噁酮·霜脲氰、氟菌·霜霉威等杀菌剂防治;针对马铃薯黑胫病、茎腐病等细菌性病害可选用春蕾·喹啉酮、噻霉酮等杀菌剂防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芸苔素内酯、三十烷醇、噻苯隆、二氢卟吩铁等,以及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
三是安全高效施药。合理选用施药器械,优先选用植保无人飞机等航空植保器械喷洒作业,在药液中添加适宜的飞防助剂,根据株高调整作业高度,亩用水量3L以上,飞行速度4~6m/s。施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遇风力大于3级以上或下雨天气,应停止施药。施药后4小时内如发生降雨,要及时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