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
近年来,五原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甜糯玉米“领鲜”致富路
眼下,新公中镇广胜村的甜糯玉米陆续出苗显行。走进顺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种植的糯玉米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耕地井然有序,一排排玉米苗绿油油、挺拔整齐,处处传递着丰收的希望。“种植糯玉米是非常有保障的,抗倒伏能力强,又好经营,而且是订单种植,效益非常可观。”合作社负责人李文忠介绍说。
甜糯玉米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比普通玉米更富有弹性,口感柔软黏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含量也更高,近年来成为食品界的“网红玉米”。为保证甜糯玉米生产厂家特有的1小时锁鲜工艺,甜糯玉米生产加工企业选择就近种植、建厂,打造种、加、储、销,鲜食玉米全产业链。通过“企业+基地+科技+农户”的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民种植甜糯玉米亩均效益达2000至2500元。
五原县将鲜食玉米作为新兴特色产业,坚持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傻小胖”等加工企业,建成以大丰粮油为代表的全县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形成“五化”协同(基地种植标准化、生产加工就近化、品牌驱动高端化、科技赋能数字化、利益联结机制化)的运行模式。培育傻小胖、美壹甜、加农炮、馨河富硒、井公、玉米地等本土品牌,全县年种植糯玉米3万亩,年产果穗约1.2亿穗,年产值约5亿元,实现全国直抽真空玉米产量第一,荣获全国真空玉米产业集群示范区、产业兴旺示范引领力百强榜,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黄柿子立起“金招牌”
走进永康黄柿子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棚内生机盎然,一垄垄翠绿的藤蔓间鲜红的水果柿子很是亮眼,吸引了游客前来品尝、体验采摘的乐趣。游客马丽高兴地说:“他家的黄柿子、水果柿子特别好吃,我经常来大棚里采摘、品尝,每次都会多买点,回去和亲朋好友一块儿分享。”
为了满足游客们节假日的采摘需求,种植户王飞将柿子品种错峰上市,实现柿子的全年供应和采摘。王飞介绍说:“我每年基本都会种植3、4棚柿子,有水果柿子、黄柿子、串柿子等6个时下最热的采摘品种。一年种植两茬,亩产8000斤左右,销售额为5~6万元左右。”
五原县突出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通过提升黄柿子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发展深加工产业,做强“黄柿子经济链”,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五原县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模式,在开展黄柿子本土品种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推进新品种研发,新培育出的2个品种,既保持了黄柿子原有的口感和营养,又具有产量高、裂果少、商品率高特点,满足了加工销售的市场需求。同时,在黄柿子种植过程中积极推广‘五提五增两防控’综合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黄柿子的抗性,减轻了病虫害,提升了品质和口感。”五原县绿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靳存旺说。
目前,五原黄柿子主要有温室、塑料大棚和露地3类种植模式,黄柿子生长期110天左右,盛果期约3个月,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季一茬种植到一年四季多茬种植。五原黄柿子年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总产量为2万吨,年产值达2亿元,全县3000余户农户从事黄柿子产业,全产业链从业人数超过1万人,全产业链产值5亿元。
小葵花亮出“金色名片”
葵花是五原县富民增收的特色支柱型产业,年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立足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和丰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五原县整合县域内葵花景观资源,打造花海景观带、举办葵花文化节、承办世界向日葵大会……以花为媒、借花揽客,丰富文旅业态,拉长产业链条,让农区变景区、乡村变花园,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走进五原县民泰农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全自动的生产设备正在快速运转,轰鸣的机器剔除了葵花籽的尘土和杂物,经过精选后,干净饱满的葵花籽流入包装袋。这批优质葵花籽将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向中东、欧洲等地。“葵花籽及葵花籽仁在海外市场的需求比较稳定。”五原县民泰农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明说。作为全国葵花产业大县,五原县有葵花籽精选、籽仁加工外贸企业190多家,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42亿元。
近年来,五原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自身优势和发展基础,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推动向日葵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形成集种子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独具五原特色的向日葵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深入挖掘向日葵旅游文化,确定葵花为五原“县花”,建成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完成建设全国最大的葵花主题公园、全国首家葵花主题的博物馆、三瑞公司向日葵科技中心综合展馆、独具特色的葵花小镇和“母亲河畔万亩葵海”旅游观光基地,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走进五原、爱上五原,进一步扩大了葵花的知名度,为五原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