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249号提案的答复
内农牧提字〔2022〕48号
民盟内蒙古区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性保险体系助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收悉,现就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区政策性农牧业保险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牧业保险发展的政策举措,初步形成了涵盖领导机构、机构遴选、实施方案、条款费率、资金管理、防灾减损、绩效考评等方面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2020年我区农牧业保险深度为1.27%,农牧业保险密度为562.09元/人,超过了“到2022年保险深度要达到1%,保险密度要达到500元/人”的全国农业保险发展目标。目前,我区已有人保财险、安华农险等12家涉农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业务,农牧业保险市场适度竞争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一)农业保险规模持续增长。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由“十三五”初期(2016年)30亿元增长到“十四五”初期(2021年)的50.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保费规模始终位居全国前5位;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水平从2016年的838.8亿元增长到2021年3425亿元,累计为1249.05万户农户提供赔付金额162.84亿元;为推动自治区农牧业快速发展和保障农牧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争取中央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争取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从2016年的12.7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26亿元,全国排名从第5位跃升到第1位;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财政安排农业保险补贴资金从2016年的12.6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9.12亿元,支农惠农效应持续显现。
(三)保险品种不断增加。全区农牧业政策性保险承保范围2021年达到30多个品种,其中中央财政补贴品种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三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制种、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及公益林、商品林保险;自治区财政补贴品种包括温室、大棚及附属棚内作物、露地蔬菜、果蔬、肉牛、肉羊、奶山羊、骆驼、马奶、骆驼奶和草原保险;部分盟市陆续开展试点推出地方优势特色保险100余个,助力我区农业保险由大变强。
(四)地方特色保险积极推进。2019年开始,在锡林郭勒盟全部旗县和呼伦贝尔市4个旗开展肉羊保险试点,在通辽市2个旗开展肉牛保险试点。2020和2021年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将巴彦淖尔市2个旗县纳入肉羊保险试点,把通辽市全部旗县、兴安盟的科右中旗和突泉县、呼伦贝尔市的阿荣旗、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前旗纳入肉牛保险试点。探索开展特色奶业保险试点,积极落实奶业振兴计划。2020年确定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分别开展山羊奶、马奶和骆驼奶等特色奶业保险,不断丰富特色奶业产品。探索开展草原保险试点,推进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2021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政策性草原保险,8个盟市的13个旗县纳入草原保险覆盖范围,承保面积达3700多万亩。
(五)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扎实开展。2019年,我区托克托县、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鲁特旗、喀喇沁旗纳入玉米、稻谷、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2021年6月,我区23个产粮大县纳入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2022年起,产粮大县全部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实施以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最高保障水平比以前分别提高了1.8倍、2.1倍和2.4倍,有效调动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六)农牧业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开发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与管理信息平台”,对接承保机构核心业务系统,动态监控、分析、管理承保机构保单数据,实时掌握农业保险工作开展情况,为农业保险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保险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按照保障基本、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渐将肉牛肉羊等优势特色产品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围。但受财力等因素影响,保险覆盖率仍不高。以肉牛为例,我区2021年肉牛存栏671.11万头,纳入自治区地方优势特色保险覆盖的肉牛63.62万头,占比9.4%。此外,目前仍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开发力度不够,保险种类较为单一,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二)个别保险试点工作未达到预期。2019年,锡林郭勒盟开展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工作,但由于保险选取的指数和保障水平存在一定问题,试点工作成效未实现预期目标。
(三)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目前,绩效评价结果未与资金分配和承保机构遴选等工作挂钩,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坚持保好大宗,确保主粮安全。足额安排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引导广大农牧户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的兜底保障作用;在全区产粮大县推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不断提升保障水平,维护农牧民利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二)探索特色保险,做好肉、奶文章。着眼内蒙古的定位,紧紧围绕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推进肉牛、肉羊、草原保险、山羊奶、骆驼奶等特色保险试点,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向国家报告进展情况,积极争取支持,力争成为国家保险试点种类,从制度上推动我区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广“保险+”,发挥金融属性。积极推广肉牛、肉羊活体抵押,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大力支持自治区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扩大生产规模,有效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信用体系,提高农牧户信用等级,缓解农牧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强化绩效评价,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启动农业保险绩效管理,在盟市进行自查的基础上,自治区选择承保机构较多、农业保险类型较全、保额较大的地区开展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充分发挥好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盟市和承保机构不断加强管理,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广大农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202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