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41号提案的答复
内农牧提字〔2022〕8号
民盟: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耕地质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指示精神,严守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21〕32号)要求,切实加强我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深入推进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退化耕地治理与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耕地轮作、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实施,我区制定了《全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
一、关于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
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农牧部门承接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职责,四年已累计下达165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19年-2021年已累计建成1290万亩高标准农田,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
为进一步加大国家农田建设项目对我区的支持力度,更快提升我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我厅向农业农村部报送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和已建项目改造提升项目需求。通过争取,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安排我区“十四五”期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改造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51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510万亩,到2025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累计达到5470万亩以上。2026-2030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530万亩,改造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94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424万亩,到2030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累计达到6000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达到1458万亩,累计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34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量都居全国前列。我区依据全国规划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21年12月23日印发。下一步将按照规划继续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发挥更大作用。
二、关于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力度
近年来,自治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黑土地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用养结合、稳产丰产、节本增效”的导向,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2015-2021年,我区围绕“控、增、保、养、节”技术路径,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面积182.9万亩,建成黑土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综合监测点44个。针对不同区域黑土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建设了一批示范区,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
2020年,国家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我区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方案》(2020—2025年),在东部四盟市适宜区域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2020年-2021年,在中央财政保护性耕作补助资金带动下,我区分别完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758.9万亩、1116.2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创建整体推进县8个,建设县级高标准应用基地20个、乡级高标准应用基地67个,建立长期监测点8处。总体看,保护性耕作在抗旱保苗、减轻风沙危害、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成效明显。
2022年,我区坚持“稳步扩面、质量为先”的原则,围绕落实保护性耕作“多覆盖、少动土”的核心技术要求,坚持因地制宜,主推3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实行差异化补助,做到“高质多补”。建立自治区专家组包联县级基地机制,分片技术指导,推进技术规范应用,强化整体推进县和高标准应用基地示范引领,注重宣传培训,带动农户规范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助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农业农村部关于贯彻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现场会精神加快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等有关要求,2021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由我厅牵头制定并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2021-2025年全区保护耕地总面积900万亩。通过在典型东北黑土区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保护性耕作、有机肥还田等措施,组织相关盟市旗县整合资金、落实项目,全面开展黑土地保护工程工作。2021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农牧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25年)》,将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及赤峰市4个盟市在内的36个旗县共计1500万亩黑土耕地纳入我区“十四五”期间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基本覆盖黑土区主要黑土土类。
三、关于加强改良盐碱化耕地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盐碱最重、分布最广的河套灌区、土默川灌区和西辽河灌区的临河区、五原县、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以及科左中旗等6个旗县,开展中和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12.2万亩,在前两年累计投资2.97亿元基础上,2022年继续投资4880万元支持盐碱化耕地改良工作。通过施用脱硫石膏、增施有机肥、掺砂降容、施用化学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上膜下秸、暗管排盐等技术进行了改良,改良后试点县土壤pH值平均降低0.3个单位以上、全盐量降低0.2个百分点以上,有机质平均提高5%,增产10%以上。
四、关于深入推进退化耕地治理
结合我区盐碱化耕地改良项目,在临河区、五原县、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以及科左中旗等6个旗县,开展退化耕地治理示范推广12万亩。根据不同盐碱类型,集成推广示范了五种技术模式,即:轻度氯化物和硫酸盐盐化土壤“五位一体”综合技术模式;中重度氯化物和硫酸盐盐化土壤“五位一体+工程”技术模式;苏打盐化土壤“四位一体+工程”改良集成技术模式;钠质碱化土壤“五位一体”综合改良技术模式;苏打盐碱土精准改良综合技术模式。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区8个,万亩以上集中示范区2个。
五、关于持续推进耕地轮作
我区自2016年开始承担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工作,截止到目前,我区累计承担耕地轮作任务3650万亩,国家累计投入补贴资金54.75亿元。通过几年的轮作实施,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区的轮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2年国家安排我区任务1150万亩,其中2021年900万亩任务延续实施,新增的250万亩。已于4月22日印发《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轮作工作实施方案》,将任务下达到了12个盟市。各地按照要求,制定了盟市、旗县方案,落实地块,推动项目落实。
六、关于继续开展秸秆还田
“十三五”以来,农牧厅始终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近8亿元,围绕秸秆资源化利用,突出重点、聚焦热点、主攻难点,探索技术新模式,创新工作新机制,全面实施了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推动了秸秆资源全域全量利用和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从低效向高效利用转变,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为农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在秸秆肥料化利用方面,着力推进秸秆变肥料还田,提升耕地质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秸秆科学还田适用技术,实现秸秆就近就地轻简化科学还田,提高土壤钾素利用率,促进农田土壤固碳增汇,巩固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在秸秆饲料化利用方面,着力推进秸秆变饲料养畜,减少粮食消耗。加快秸秆青(黄)贮、颗粒、膨化、微贮等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秸秆饲料转化增值,提升秸秆在种养循环中的纽带作用,壮大秸秆养畜产业。
三是在秸秆燃料化利用方面,着力推进秸秆变能源降碳,助力“双碳”工作。积极有序发展秸秆为原料的成型燃料、打捆直燃、沼气工程、热解气化等生物质能利用,提升农村清洁用能比例。在乡村社区、园区以及公共机构等推广打捆直燃集中式供热、成型燃料+生物质锅炉供热、成型燃料+清洁炉具分散式供暖等模式。
四是在秸秆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方面,着力推进秸秆变基质原料,培育富民产业。推动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食用菌基质、育苗基质、栽培基质等,用于菌菇生产、集约化育苗、无土栽培、改良土壤等。鼓励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非木浆纸、人造板材、复合材料等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农牧厅将全面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加快制定秸秆区域发展规划,坚持与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强部门间和协调与沟通,积极推动出台秸秆运输绿色通道、秸秆转化用电、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聚焦农村牧区清洁取暖,加快秸秆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聚焦黑土地保护,促进秸秆高质量还田,聚焦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构建秸秆零碳排放模式,聚焦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升秸秆利用产业化水平。
七、关于积极推行草田轮作制度
我区在不断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中,逐步建立了与区域气候条件、牛羊养殖方式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互推的建设模式,推动农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向种养一体化发展转变,有力提升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该成效主要得益于,始终把粮改饲作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大力调整种养结构,过腹增值,打造“粮仓+奶罐+肉库”升级版。始终把粮改饲作为畜牧业“稳羊增牛”和种植业“稳粮优经扩饲草”有机结合的着力点,推动单一的种植业大县和养殖业大县向种养结合大县转变,推动养殖增量由牧区向农区转移。始终把粮改饲作为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提效益”的关键点,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是着力提升饲草建植水平。发挥土地集中连片的优势,引草入田,以草换肉,着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减肥增效养分管理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品质评定技术以及苜蓿燕麦混播技术,通过跟踪监测,主产区一级以上苜蓿干草达到40%以上,一级以上的燕麦干草达到60%以上。内蒙古正在形成以粮饲兼用玉米为主,专用青贮玉米为辅,以苜蓿、燕麦草等优质牧草为补充的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超2500万亩以上,种储运一体化饲草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畅通了饲草产业链条,成为全区新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是着力推动项目互促共赢。借助粮改饲试点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旗县重叠的有利条件,集成粪便收集、贮存、无害化处理、粪肥与化肥混施、深施技术和设备,全链条实施粪便养分综合利用,以肥养地、种养对接、就地消纳。支持养殖场与订单种植青贮户签订粪肥还田协议,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青贮品质。磴口县支持圣牧高科在乌兰布和沙漠种植有机青贮玉米和苜蓿22万亩,日产有机原奶1300吨,形成了封闭循环的有机生态圈;和林格尔县支持正大百万生猪基地,在青贮地粪肥还田,每年为伊利优然牧业提供9000亩的优质饲草料,保障有机牛奶生产,成为首批国家“种养结合示范基地”;翁牛特旗支持牧原企业建设集中连片田间液体粪肥输送管网和储存设施,年产1.325万立方有机肥和150万立方液肥,为5.22万亩青贮玉米施肥灌溉,实现了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三是着力提高饲草加工品质。推广优质饲草标准化生产管理规程,鼓励发展种植配送收储三方联动模式,实现饲草种植、加工、运输、贮存、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既保证了农户青贮玉米集中连片和订单种植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养殖场对高品质青贮需求,形成了稳定的饲草供应链。奶牛大县和林格尔县通过三方联动,订单青贮收储量占到了全县青贮产量的95%。青贮平均干物质33.4%、淀粉28.6%,压窖密度每立方750—810公斤。在满足草食家畜优质饲草料需求的同时,在冬春季节投放市场,有效解决了牧区因灾饲草短缺问题。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实好国家即将出台的《全国现代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土地集中连片和农牧结合优势,坚持量水而行,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增加青贮玉米种植,提高苜蓿、燕麦草等优质饲草供给,做大做强饲草产业;坚持为养而种,以种促养,完善粮改饲收储模式,推动过腹还田,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坚持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稳羊增牛,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做强做优牛羊产业;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用市场化手段引领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业增效,带动农牧民增收。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一如既往的做好相关工作,感谢您对耕地保护工作的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202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