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ist

新闻发布会

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回眸2023”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第4场-自治区农牧厅专场)
发布时间: 2023-12-28 15:19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2023年12月27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回眸2023”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4场-自治区农牧厅专场)。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玉生作主题发布,自治区农牧厅种植业管理处、农田建设管理处、乡村产业发展处、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作处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回眸”2023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玉生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和我的同事们参加这场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自治区农牧厅,衷心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内蒙古农牧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回顾2023这一年来农牧业重点工作。

2023年,全区农牧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全力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表现在“五个强”上。

——这一年,农牧业生产能力越来越强。“粮袋子”装得满,粮食生产“二十连丰”,呈面积、总产、单产“三增”的良好态势。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4亿亩,较上年增加49万亩。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91.6亿斤,稳居全国第6。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较上年增加7.4斤,达到755.5斤/亩,总产、单产增幅均居全国前列。“菜篮子”供得足,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3万亩,总面积达到234万亩,为全区提供了550多万吨蔬菜。“肉盘子”端得稳,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舍饲圈养,持续推进肉牛扩群提质、肉羊稳产增效,肉类产量有望突破300万吨,牛羊肉产量均居全国第1。“奶罐子”质量高,伊利、蒙牛双双闯进全球乳业10强,分别位列第五位和第八位,全区奶牛存栏、奶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奶产业产值有望突破2200亿元。

——这一年,农牧业基础保障越来越强。“一块田两块地”建得好,河套灌区和扎赉特旗双双入选国家首批整区域推进试点,395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度任务按期完成,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达到5237万亩,支撑起了2/3的粮食产能。实施了黑土地保护工程50万亩,保护性耕作1936万亩,开展盐碱地改造10万亩,争取了国家盐碱地等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良种用得好,今年我们启动了11个育种联合攻关和13项“揭榜挂帅”工程,牛羊核心育种场数量保持全国首位。创建了9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马铃薯良繁面积、大豆繁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3位。着力提升60个“看禾选种”平台示范水平,建设了5个自治区级区域性示范点,选出了147个优良品种,带动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对增产贡献率达到16%。良技推得好,创建了8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遴选810项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动转化应用,创建了50个“政产学研用”科技小院,培育高素质农牧民2.27万人。首创农牧业科技110模式,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田间地头开展服务。

——这一年,农牧业发展韧性越来越强。全链条发展成为产业新动能,聚焦7大农牧业重点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新认定自治区龙头企业149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70家。新创建奶业、马铃薯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8个产业强镇,创建数量全国第一。社会化服务成为“金钥匙”,在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村开展集中连片示范行动,带动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2400万亩。在37个牛羊养殖大县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覆盖全区60%牛羊养殖。金融服务成为助农“生力军”,在全区30个旗县推广“金融副村长”模式,2353名“金融副村长”上岗服务,协助办理银行贷款授信农牧户11097户,授信额度31.04亿元。加大农业保险覆盖度,在40个产粮大县开展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深化改革成为新活力,国家二轮土地延包、宅基地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创新做好闲置宅基地和“空心村”土地经营文章。总结推广“统种共富”“三变”等34种典型改革模式,推动“盆景”变“森林”。实施集体经济“扶持引领”行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推广以工代赈,全区所有嘎查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前三季度,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3元,增长7.6%。

——这一年,农牧业政策支撑越来越强。政策争取数量多,农牧领域年度争取国家资金数和项目数再创新高。向国家争取支持清单中的9个事项全部纳入国务院《意见》,实现了应纳尽纳。出台政策含金量高,推动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促进耕地高效利用实施方案》《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支持种业振兴政策措施》等7项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配套出台了100多个工作方案抓落实,集中力量办大事效应初步显现。法律体系不断健全,推动人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肉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奶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4部条例,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法律支撑进一步增强。

——这一年,农牧业生态发展越来越强。绿色发展成色足,持续推进农业“四控”行动,实施农业统防统治面积5696万亩、绿色防控面积5567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地膜、秸秆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659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119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农业节水效率高,全面推进落实工程、农艺、品种、结构、机制“五节”措施,实现了农业节水3.73亿方,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74,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品牌叫得响,668个优质特色农畜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目录”,位居全国第一。新认证绿色食品产品319个、产量44.46万吨,有机农产品342个、产量304.88万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7%以上。

2024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坚持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畜产品生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农牧业新篇章。

谢谢大家。


“回眸2023”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今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再获丰收,刚才赵厅长也提到了面积、单产双增。请问内蒙古是如何抓好单产提升的?

自治区农牧厅种植业管理处负责人李志伟:感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单产是粮食丰收的关键。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我们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稳面积、提单产”的安排部署,通过“抓政策、抓良田、抓良种、抓集成、抓示范”,建成单产提升示范区545万亩,带动全区平均单产提升至755.5斤,同比增加7.4斤,较全国平均增量(5.8斤/亩)还高1.6斤。

一方面,我们抓牢政策带动促单产。农牧部门成立工作专班,配套印发8个方案,安排5名厅级干部包联,成立5个自治区专家组和12个技术小组分盟市服务指导,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全部上图入库,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各级分片督导检查60余次。

另一方面,我们抓实良田良种保单产。一是推动“良田”变“粮田”。通过“三打破、五统一”高标田建设模式,变“小田”为“大田”,完成新建高标田245万亩,累计建成5234万亩,支撑粮食生产500亿斤以上。二是推动“良种”助“高产”。投入2700万元实施主要粮油作物育种联合攻关,建设了60个“看禾选种”平台,优选出9种(类)粮油作物良种147个,带动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再一方面,我们抓好技术集成提单产。今年,优化集成了11种单产提升典型技术模式27个,重点示范推广玉米密植滴灌、大豆大垄高台、马铃薯高垄滴灌等关键技术,带动全区主推技术应用面积近4300万亩。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累计补贴机具12.6万台(套),其中新增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和高性能播种机2.35万台,带动全区北斗导航精量播种达到1500余万亩,有效保障高密度情况下苗齐苗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年大力推广社会化服务,出台农业社会化服务8条,推广4种模式10大典型,服务面积超2400万亩,同比增加14.3%,通过社会化服务将更多提单产技术落实到了田间地头。

还有,我们抓紧示范引领创高产。落实“大园区”理念,统筹绿色高产高效等项目资金近8亿元,建设21个玉米、13个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支持64个旗县的55个万亩、486个千亩、511个百亩核心示范区建设,建成545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超额完成秋粮“一喷多促”任务。全区各级召开技术培训、现场会116次,同步开展线上培训,累计培训12万余人次,高产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我们组织了粮油作物高产竞赛,其中玉米、大豆、小麦等7个主要粮油作物再创高产纪录,3个油菜高产田入选国家北方油菜高产典型。

实践杂志社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请问今年我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有哪些成效、做了哪些工作?

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完成“五大任务”、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工程。全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支撑全区2/3以上的粮食产能。对于总书记对东北四省提出“率先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要要求,我们主要从三个“先”字上抓好落实。

第一,在完成时间上“率先”。今年我区在争取任务上取得了“三个第一”,争取年度任务395万亩,占全国总任务量的增幅居各省第一;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和兴安盟扎赉特旗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整区域推进试点,单省试点数全国第一;成功争取到2024年710万亩国债项目,年度任务量和资金额历史第一。

第二,在建设水平上 “领先”。全力建设全国“大农田”示范样板。一是构建“大底图”,形成了高标准农田一张图,实现精准管控。二是发展“大片区”,通过“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三是实施“大节水”,全区建成高效节水面积3400万亩。四是实现“大保护”,与黑土地保护、盐碱地利用、沙化耕地治理协同推进。五是培育“大试点”,国家今年启动的五项农田建设试点全部落地内蒙古,在乌兰察布启动了全国首个旱作高标准农田四级共建试验示范。

第三,在保障措施上 “优先”。在组织保障上,坚决落实党政同责,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开专题会,跟踪盯办资金支付、排查整改等重点工作。在资金保障上,取消市县配套,实行资金专户管理和分区分类差异化补助,安排2000万元奖励10个县和100个村。在制度保障上,出台自治区“田十一条”等26项制度和2项规划。在主体保障上,吸纳社会资本1.2亿元,引导农民全程参与。在队伍保障上,成立了黑土地、盐碱地、旱地三大技术研究院。在模式创新上,14种典型模式被中央政研室《学习与研究》刊发,成为全国典型。

目前,我区正在编制《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领先行动方案》,将在全国率先完成党的二十大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内蒙古日报记者: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奶业、肉牛、肉羊、羊绒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但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较发达省市还存在较大差距,请问我区在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自治区农牧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副处长王帅:今年以来,我们坚持工业化和全链条思维,优化结构布局、扩大产业优势、强化考核推动,补上短板弱项,全力推动我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预计到2023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将达到4500亿元,同比增长6%;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达到70%以上,同比增长2%左右。全区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户307万户,80%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与农牧户建立了稳定订单、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

今年,我们着重在三个方面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推动出台了自治区《马铃薯产业链发展六条政策措施》和《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印发了自治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大豆加工业发展、预制菜产业发展、羊皮食品化试点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支持举措,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全方位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项目支持。新创建了奶业和马铃薯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现代产业园、8个产业强镇,创建数量居全国第一。将今年国家产业集群项目6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加工业水平提升。同时,将农畜产品加工业列入国家产业强镇和自治区产业化发展项目重点支持范围,支持肉牛、马铃薯、肉羊、燕麦、苁蓉锁阳等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

三是强化主体带动。实施自治区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五年行动(2021-2025年)计划,支持农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做强做大,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23年,全区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9家,自治区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到711家,全区创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500家。

呼和浩特日报(青城融媒)记者:我国是设施农业第一大国,设施种、养、渔业已成为城乡居民各类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来源。请问自治区在设施农牧业方面今年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作处处长李志平:发展设施农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方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区农牧系统上下联动,设施农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设施种植业现代化提升成效明显。针对“一棚两室”(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玻璃智能温室)三种类型,采用“建、改、提”(新建、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三种模式,聚焦重点地区重点推进。今年全区新建23.78万亩,超计划18.9%。改造提升老旧设施7.54万亩,超计划42.3%。全区百亩以上设施种植园区达到1426个,面积87.6万亩。二是设施畜牧业养殖水平大幅提升。全区新建暖棚36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改扩建暖棚60.9万座,同比增长44%。三是设施渔业稳步发展。全区新增设施渔业21.18公顷,总面积超过1.5万公顷。

今年,自治区着重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政策支持。自治区农牧厅印发了《加快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的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设施农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现代设施农牧业发展若干措施》,成立了设施农牧业专班,组建了技术专家组,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二是重点推动。在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召开了全区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专项推进现场会,在锡林郭勒盟召开了舍饲圈养和解决过牧问题现场会,提要求,明举措,抓落实,有力推进了全区设施农牧业发展。三是分类施策。包头市整建制改造提升老旧设施2万亩,为“菜篮子”的高质量保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乌拉特后旗规模化建设2.9万亩钢架拱棚,带动种植户亩均增收2500元,带农富民效果显著。四是资金保障。整合中央财政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2.5亿元;与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设施农牧业建设贷款贴息专项工作方案》,争取国家资金6306万元,自治区配套1576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374万元,支持设施渔业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抓龙头、建园区、强支撑、展业态,不断创新推进模式,深入推进设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