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ist

新闻发布会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9场--自治区农牧厅专场)
发布时间: 2023-06-21 10:00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2023年6月20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9场--自治区农牧厅专场)。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武向良作主题发布,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种业管理处、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处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新闻发布词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武向良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通报自治区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取得的成效。首先,我代表自治区农牧厅,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自治区“三农三牧”工作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的重大举措,也是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需求。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坚持“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根本原则,紧扣“地、水、种”和“粮、肉、奶”6个重点精准施策,着力“夯实一个根基,做强五大体系”,推动基地建设28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目前,各项年度重点工作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下面,我就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端牢中国饭碗,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根基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有基础、有潜力。我区在保障耕地面积的同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全力夯实现代农牧业发展根基。

第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全区投资59亿元建设395万亩高标准农田,任务量排名由全国第11名升至第7名,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和兴安盟扎赉特旗成功入选国家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将乌兰察布市确定为旱作高标田“四级共建”示范点。在赤峰市典型旱作区推行“坡改梯”模式2.0版。我们大力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整治模式,盯紧目标强化措施,倒排工期加快推进,力争早建成、早见效,春播前已完工投入使用204万亩,可提升粮食产能4.1亿斤。

第二,推进设施农牧业建设。研究制定《加快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实施方案》和《肉牛肉羊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实施方案》,20万亩设施农业新增任务全部落实,已开工9.1万亩,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及花、果、菌、药等产业,集中连片推进一批老旧设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引进浙江四维、国能神东集团建设高端设施农业,支持北京宏福集团建设智能温室75万平。到年底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230万亩以上,为全区“菜篮子”提供坚实保障。全区实施改造提升600个养殖场、创建标准化示范养殖场800个,进一步提高现代设施畜牧业建设水平。

第三,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全区安排衔接资金3.2亿元,实施34个农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节点布局、服务网络和支撑体系项目,加快推动巴彦淖尔、呼和浩特、通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运营,支持农畜产品末端冷链设施设备应用和改造提升,推动产销对接,全力提升我区绿色农畜产品辐射能力与供给能力。1015个嘎查村寄递物流点投入使用,已建成嘎查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5256个。

二、坚持增量提质,强化农畜产品供给保障

保障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三牧”工作的头等大事。内蒙古作为农牧业大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从粮、肉、奶、草4个方面确保农畜产品稳产保供。

第一,多增粮。积极释放种粮支持信号,及时分解下达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等各类惠农资金159.6亿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自治区政府与各盟市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书,并将粮食生产纳入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有效压实了粮食生产责任。全区春播生产即将完成,全区粮播面积、大豆播种面积均能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整合各类资金5亿余元,围绕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建良田、选良种、推良技、配良机、创良制,开展吨粮田创建、玉米单产提升和大豆油料产能提升“三大工程”,为科左中旗、杭锦后旗、扎赉特旗3个旗县成功争取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大力推广玉米密植等高产高效技术,累计打造500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典型,带动全区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

第二,多增肉。紧盯“稳优势、提产能”两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肉羊良种补贴,推动肉牛存栏增加56万头、达到715万头,肉羊存栏稳定在6000万只左右,确保牛肉羊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牛羊养殖大区优势更加稳固。同时,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强化生猪产能调控,确保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1200个以上,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56.3万头以上,进一步挖掘禽肉产能,确保全年肉类总产突破300万吨。

第三,多增奶。聚焦“草源”“种源”“奶源”,稳步推进奶业振兴,启动实施国产苜蓿增产行动,开展奶牛核心育种场创建和生产性能测定,推广使用性控胚胎1.65万枚。制定奶九条政策“升级版”,提高优质苜蓿补贴标准至1000元/亩,确保新建成16个3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一场一策”抓好58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加快推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实施8个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和100个地方特色乳制品加工标准化试点。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保护奶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全年力争奶牛存栏达到170万头以上,牛奶产量达到785万吨。

三、强链延链补链,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树立链式思维、工业化思维,定向引进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大力推动玉米、奶业、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饲草7条农牧业产业链建设,带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

第一,抓育企延链。新认定自治区龙头企业149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70家,其中自治区级711家、国家级59家。支持本土企业骑士乳业和燕谷坊在美上市,其中,燕谷坊已挂牌交易。争取国家资金8.2亿元,新创建奶业、马铃薯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林县、莫旗、杭锦后旗3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8个产业强镇,创建数量全国第一。通过“抓二连三带一”,补上研发、加工、品牌等环节短板,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

第二,抓精深加工。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全力引进一批能级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的加工项目,加快沁原肉食品牛羊屠宰加工建设、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现代肉羊产业园项目等一批肉类加工建设,进一步提升加工转化率。围绕“土特产”产业发展,安排衔接资金9.5亿元,重点支持饲草料加工、奶食品加工、杂粮杂豆生产加工、中药材种植加工、生猪养殖、设施果蔬发展等161个项目。大力发展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皮毛骨血等副产物精深加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粮油、畜禽副产品、羊皮食品化、预制菜、方便食品和功能食品药品产业发展,带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第三,抓品牌销售。深入实施推进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行动,大力培育提升科尔沁牛、锡林郭勒羊等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推动优质农畜产品输出,持续加大我区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影响力。上半年,共组织370多家企业先后在深圳、东莞、北京、武汉、上海、青岛、杭州等地参加农畜产品展览展示,召开了5场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推介会,累计达成签约金额44亿元。录制《品牌会客厅》49期,总流量达1200余万人次。在双品网购节有关活动中开辟乳肉制品线上销售专区,实现网络零售额29.3亿元,同比增长26.3%。建成自治区农畜产品展销中心和乌梁素海分中心,开拓全区优质农畜产品“一站式”采购新渠道。组建新媒体专班,开设“蒙农甄选”视频号,打造了“1支官方农推官队伍+12个盟市选聘网红农推官”模式,将敖汉小米推进月子会所,将三胖蛋瓜子、苏尼特羊肉推向淄博。

四、创新发展理念,强化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今年以来,我区瞄准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弱项发力攻关,强化举措,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科技竞争力。

第一,持续推进种业振兴。创建乳业、草业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肉羊遗传评估中心、肉羊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落地内蒙古大学,国家肉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落地锡林郭勒盟。启动自治区联合育种攻关,推动建设兴安盟大豆、赤峰市玉米2个生物育种制种基地。支持乌兰察布市开展马铃薯优良品种培育、锡林郭勒盟建设华西牛种源基地。大力加强良繁基地建设,建设好9个国家级制种大县、2个自治区级制种大县和15个国家级、19个自治区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在全区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持续加强60个“看禾选种”平台建设,重点打造5个自治区级区域性示范点,筛选最优最适品种60个以上。乌珠穆沁羊、蒙古马、华子鱼分别入选国家十大优异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名录。

第二,强化装备和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导购置高性能精量播种机及高效低损收获机,积极推广北斗导航作业终端,全区投入春耕生产的拖拉机83万台以上、配套农机具113万台(套)以上。创建农牧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22项重大引领性技术、4个主导品种、5项主推技术被纳入国家推介发布范围,全年计划年完成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3000人,建设180个以上长期稳定的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支持科技小院创建,今年创建50个,近期将挂牌“十佳助农科技小院”。

第三,积极培育人才队伍。下达资金8924万元,启动实施内蒙古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程,年内培育高素质农牧民2.27万人。7名农牧业科技领域领军人才入选第十二批“草原英才”。以“广纳英才·智汇草原——链接长三角”为主题,在上海市举办了长三角地区内蒙古人才发展推介与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以实际行动和务实举措,鼓励区外专家、优秀人才、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参与我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

五、激发改革活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今年以来,我区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牧民致富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出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八条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会,总结提炼区域服务中心模式、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模式、合作社联合服务模式、专项服务模式4种模式,推广社会化服务10个典型案例,在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村开展社会化服务集中连片示范行动。鼓励支持服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由耕种防收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最大程度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支持整乡、整村集中连片开展社会化服务,推广农资统购和耕、种、管、收、储、售等全程服务,不断扩大社会化服务规模,年内再增加服务面积300万亩,达到2400万亩,服务组织达到1.7万个。

第二,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引进中化集团等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家庭农牧场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出台农牧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实施意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集中经营。建立扶持合作社发展项目库,评定100个“五星级”典型合作社,新评定300个自治区级合作社示范社,全区示范社达到6100个。

第三,发展壮大农村牧区集体经济。持续巩固提升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精准实施嘎查村集体经济“扶持引领”行动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支持嘎查村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产业经营等多种发展路径,丰富完善分配机制,年内全区50%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选择57个基础条件较好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股份经济合作社创新发展试点,探索农民合作社“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农牧民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区试点推广“统种共养共富”模式,推动土地集中经营、牲畜集中饲养,促进合作经营向共治共富转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牧民增收。

六、抓好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

今年以来,我区始终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粮”,大力推动农业高效节水,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高质量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大农用地膜回收力度,稳步提升全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牧业绿色集约高效发展水平。

第一,大力推动农业高效节水。立足全区水资源禀赋现状和产粮需求,突出“优先利用天上水、高效用好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理念,以“节水稳粮增效”为目标,在12个盟市60个旗县开展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制定农业高效节水实施方案,明确“五节”措施,总结推广引黄灌区移动式直滤滴灌水肥一体化、引黄蓄水二次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酸碱调控3种技术模式,推动我区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今年全区将新增农业节水3亿方以上。

第二,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在全区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支持全区开展1.25亿亩次测土配方施肥、400万亩大豆根瘤菌剂、225万亩化肥减量“三新”技术示范区。推广农机农艺配套、有机无机融合、配方肥与新型肥料互补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配方肥施用5834万亩。制定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方案,组织召开全区农作物重大病虫趋势会商会,分解下达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面积任务各5000万亩,全区完成绿色防控面积1478万亩,统防统治面积1310万亩。

第三,高质量发展生态畜牧业。持续抓好第三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落实,让9.7亿亩草原“带薪休假”。在西乌旗、扎赉特旗、扎鲁特旗开展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带动草原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型。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带动青贮玉米、饲用燕麦、羊草等优质人工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628万亩。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两大牧区开展区域型应急饲草储备库建设,强化牛羊舍饲圈养饲草保障。

第四,提升农用地膜回收水平。出台《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十条措施》,压实主体责任和管理属地责任,连续两年实现覆膜耕地残膜回收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相挂钩,建立起“村嘎查收集、乡镇集中、企业回收处理”的废旧地膜全程回收网络,解决地膜离田问题。实施国家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选择8个厂家22个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在7个盟市12个旗县开展验证评价,筛选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加快推动地膜使用源头减量替代,今年春播前残膜回收率达到81%以上。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内蒙古考察,强调要发挥好农牧业优势,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期间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细化重点工作的目标任务、落实举措、责任分工,强化组织保障,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条条落实、件件落地。

以上就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下面,真诚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有关重点工作提问。


内蒙古自治区“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农民日报记者:我们有注意到,今年我区将力争实现农业节水3亿方以上。请问,在农业生产中将采取哪些举措实现农业高效节水?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处副处长郜翻身:习近平总书记到巴彦淖尔市考察,专门视察了河套灌区农业用水情况,强调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不能搞大水漫灌。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批示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快推动全区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节约转变,研究制定了全区农业高效节水目标。在高标准农田、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绿色高质高效和耕地轮作等重大项目中,实施建工程节水、优农艺节水、选品种节水、调结构节水、抓机制节水的“五节”措施,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73万亩,全年将实现节水3亿方以上。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建工程节水。加快以新建农田工程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今年新增节水工程158万亩,节水1.7亿方左右。其中,土地平整渠道衬砌地表水灌溉39万亩,亩均节水约20方,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市、兴安盟等6个盟市;漫灌改滴灌103万亩,亩均节水约150方,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呼和浩特市等8个盟市;引黄二次澄清滴灌15万亩,亩均节水约66方,集中在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

二是优农艺节水。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农艺配套措施,通过建设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示范区,引导农户落实节水措施。新增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134万亩,节水1亿方左右。其中,管灌改滴灌水肥一体化38万亩,亩均节水约105方,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呼和浩特市等8个盟市;黄河水移动滴灌水肥一体化95.9万亩,亩均节水约66方,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

三是选品种节水。通过优选、示范节水抗旱品种,推广玉米、大豆、马铃薯等抗旱新品种,年内新增推广面积120万亩,新增节水0.12亿方左右,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等7个盟市。

四是调结构节水。立足水资源实际,突出因水布局、量水生产、适水种植的发展理念,结合国家扩大豆、扩油料的要求,采取耕地轮作等引导措施,调减高耗水作物34万亩,新增节水0.17亿方左右,主要在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等地下水超采和生态治理重点地区实施。

五是抓机制节水。配合水利部门做好农业机制节水工作,通过控制取水量、加强培训、指导合理灌水等措施,聚焦黄河流域839万亩秋季“浇白地”问题,抓好秋浇节水,可新增节水0.67亿方左右。

内蒙古日报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强调,要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发挥好农牧业优势。请问,今年我区在加强农牧业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举措呢?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我们聚焦“一块田、两块地、第三次土壤普查”,摸底数、搞建设、提地力、推工作。【“田”是高标准农田,“地”是盐碱地和黑土地,“三普查”是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首先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摸清农田家底。我区45个旗县列入普查范围,坚持“边普查,边汇总,边应用”原则,逐步摸清土壤质量家底,高效利用耕地资源。一是聚焦优先查。聚焦永久基本农田、黑土区、盐碱区、黄河流域区等区域优先开展土壤普查,为耕地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突出重点评。在查明查清土壤质量基础上,突出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特色农产品产地开发性及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为保护利用提供科学支撑。三是立足高效用。建立全区耕地质量“一张图”,精准施策,指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土种植、因土改土,科学高效提升耕地质量。

第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2023年,向国家争取到395万亩建设任务,支持20个年度任务量在15万亩以上的产粮大县。工作思路做到“三个聚焦”,即聚焦耕地这个“命根子”抓建设,聚焦水利这条“命脉”抓节水,聚焦良田这块“压舱石”抓提升。一是建设提速。通过建立项目储备库、提前选址设计、开通许可审批绿色通道、开展土地平整大会战等措施加快项目进度,开工率同比增加37%。二是质量提升,出台管总体的“田十一条”、管具体的“质量十条”、管主体的“信用评价办法”,在日常监督基础上持续开展排查整改和参建企业信用评价。三是模式创新。全面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建设模式,“一厅通办”等服务模式,专户管理、金融支持、多元筹资的资金保障模式,“限制使用地下水,高效使用地表水,集蓄利用天上水”的高效节水模式。四是农民参与。推行设计成果“四会、两确认、六签字”、聘请农民监督员、农民筹资投劳、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成为农田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受益者。

第三是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护好“大熊猫”。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一是推模式。示范推广“天成模式”“大河湾模式”“三改两治一轮”用养结合模式和“两还两耕”肥沃耕层构建模式。二是创机制。探索新增耕地地力补贴资金用于黑土地地力提升工作新机制。通过资金或物化补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黑土地保护。三是建体系。由内蒙古农科院、中科院等单位组建内蒙古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研究院,形成政产学研创新体系。

第四是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拓展增粮空间。一是转思路。突出“优种适土、改土利种”和“适应性种植、动态利用”的工作思路,投资8000万元,在10个旗县打造10个万亩“作物(品种)+”盐碱地综合利用增产示范典型。二是定规划。充分利用盐碱地普查成果,7月底前编制完成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三是强应用。重点推广“五位一体”等9项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和13个适宜不同区域的耐盐碱作物品种。四是建体系。成立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企深度融合。五是谋产业。加快耐盐碱作物种子培育和品种鉴选,扩大种植面积,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盐碱地产品品牌,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


中国食品报记者:种业作为农牧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对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请问,我区在推进种业振兴中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种业管理处处长蒙志刚: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种业振兴列入深化改革重要内容。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种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起强有力的种业振兴政策体系。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下,围绕“育良种、制良种、推良种”关键环节,扎实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势特色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三大行动”,种业振兴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在育良种方面取得新突破。开展育种攻关,牵头实施国家向日葵育种联合攻关,出台奶牛育种奖励政策,启动大豆、谷子、向日葵、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燕麦8个农作物和肉牛、肉羊、生猪3个畜种育种联合攻关。一批自主培育的优势特色品种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向日葵品种SH361、SH363推广面积包揽全国前两位;谷子品种“金苗K1”、大豆品种“蒙豆1137”推广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3位和第8位。国内排名前100的西门塔尔、荷斯坦种公牛数量、奶牛种业产销,均居全国首位。种业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8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居全国第7,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达到4家。

二是在制良种方面取得新成效。创建9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2个自治区级玉米、大豆制种大县。全区马铃薯良繁面积达70万亩,居全国第1。大豆繁种面积35万亩,居全国第3。玉米制种面积17万亩,居全国第5。中加、坤元太和2家马铃薯企业种薯销售额进入全国前5。奶牛规模养殖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出台9条措施,打造锡林郭勒盟华西牛种源基地。国家肉羊遗传评估中心和肉羊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落地内蒙古大学、国家肉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落地锡林郭勒盟。15家畜禽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居全国第3。

三是推良种方面取得新进展。组织专家在春耕备耕前对“看禾选种”平台已展示示范的2190个品种逐一评价,优选出了147个表现优异的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品种,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推进良种进村入户。在全区12个盟市推进60个“看禾选种”平台建设,重点打造玉米、大豆、马铃薯、向日葵和杂粮杂豆5个自治区级区域性重点农作物“看禾选种”平台,涵盖我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作物,经过广泛征集和遴选,今年确定展示优良品种2215个,落实平台面积6461亩。

下一步,我区将加紧出台推进种业振兴若干条政策措施,以更大力度推动种业振兴取得新成效。一是强育种,聚焦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大豆、谷子、向日葵、肉牛、肉羊等物种,启动育种联合攻关,农作物重点在提升单产水平上实现突破,同时兼顾节水抗旱、耐盐碱等专用品种培育,畜种以提升生产性能水平和生产效率为主攻方向。二是强制种,在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建设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在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建设国家大豆繁种基地,在乌兰察布市建设国家马铃薯繁种基地,确保全区良繁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三是强推广,提升60个“看禾选种”平台水平,重点打造5个自治区级区域性示范点,筛选优适品种60个以上。实施玉米单产提升行动,筛选推广一批耐密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制定玉米、大豆重大品种推广补助奖励政策,投入7000万元支持高油高产大豆、高产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推广。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