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ist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大政治责任
全力做好强组织 兴农业 美农村 富农民四篇文章
发布时间: 2022-06-08 09:15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今年以来,青山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包头市的部署要求,聚焦“五大振兴”目标,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大政治责任,以旗县区委书记抓乡村振兴为引领,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统筹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加快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是抓实党建引领“强组织”。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认真履行区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及时完善构建了区委书记领衔、县级领导包联、职能部门协同、镇村推进落实的工作体系,制定出台了涵盖具体实施意见、分工方案等9项制度文件,进一步细化明确了9方面共39项246个具体任务。调整配强23名乡镇干部,提前安排1亿元财政预算,有力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坚持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全面推行村党组织、党员“双十星管理”机制和党群服务中心量化定级办法,深入开展乡村振兴设擂比武、党员户“挂牌亮身份”开展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辖区21个村全部建立了“一约四会”,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到91.3%,东达沟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昌福村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兴农业”。立足我区城郊型农村特点,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不搞大种植、大农业,重点围绕生态都市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农产品服务业,构建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强的现代农业体系。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在稳粮产、保供给、优设施、提效益上下功夫,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00亩,新建改造智能日光温室800亩,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7%,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和农产品服务业,引进实施新发地掌鲜农产品集散中心、瑞膳食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全区拥有1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个国家有机产品和7个内蒙古“名优特”产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89%。持续推进“一村一产一品”的培育,打造了色气湾乡土风情街、二海壕物流园等一批村特色产业,全区21个村的平均年集体收入达到94.9万元。建成青山供销社综合为农服务中心,引进哈尔滨米豆薯青益网络交易平台,线上线下开展助农活动,今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

三是加快改造提升“美农村”。 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和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各村所处位置、产业、环境等条件,将乡村分为城中村、城边村、园区村、沿山村四种类型,按照城中村抓治理抓融合、城边村抓改造抓提升、园区村抓就业抓收入、沿山村抓生态抓产业的思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城乡融合贯通的路网、供暖、环卫等公共服务体系,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1公里,集中供热、煤改气等清洁供暖实现全覆盖,市场化引入深圳玉禾田公司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七大工程”,突出抓好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全区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67%。推进村庄清洁和周边绿化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深入推进沿山村大青山南坡生态综合治理,把握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整合山上自然风光和沿线赵长城、花圪台露营区等资源,打造集红色主题、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乡村体验等为一体的沿山都市休闲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带。今年,重点完善提升打造东达山度假村。

四是深化标本兼治“富农民”。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突出强化重点群体管理,完善监测和动态调整机制,全覆盖开展摸底调查,确保不出现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致贫返贫。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区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今年已累计为困难农户发放低保、大病医疗等救助金100万元。认真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依托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和传化物流等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4263人。加大农村创业激励扶持力度,给予每人5—30万的创业担保贷款,乡贤回村成立了3家种植合作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了500亩金花葵、1000亩葡萄园等示范项目。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始终把抓好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长久之策,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社19个,利益联结关系达到100%,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8万元,打牢了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

( 包头市青山区委书记  丁凯)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