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list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通辽市做好新时代“三农三牧”工作
建设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发布时间: 2022-05-31 17:14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即可

2022年,通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力抓好产业化和市场化两个关键,集中实施节水增粮、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奶业振兴等“11项行动”,推动玉米、肉牛两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红干椒、蔬菜、杂粮、肉羊、生猪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形成“2+N”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打造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念好稳、调、提“三字经”。“稳”:一是稳供给。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坚决防止“非农化”“非粮化”。计划建设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20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12万亩,改良盐碱化耕地16万亩,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0亿斤左右,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二是稳政策。保持过渡期内主要脱贫帮扶政策稳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落细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京蒙协作、产业提升、就业帮扶、金融帮扶等各项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是稳节奏。稳慎推进户厕改造、生活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成效,求好不求快,保证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杜绝“翻烧饼”,浪费资源。四是稳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党政“一把手”不可以使用抓、带头抓。五是稳安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妥善解决农村牧区矛盾纠纷,维护好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调”:一是增经优粮。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红干椒、中草药、杂粮杂豆、特色养殖、林果经济,不折不扣完成大豆扩种任务,围绕中心城区周边建成2万亩“菜篮子”基地,力争全市露地蔬菜达到110万亩,加快破解“一粮独大”困局。强化种质资源创制,加快培育、筛选、引进、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以好品种种出好粮食。二是增牛优羊。制定出台肉牛产业发展一揽子扶持政策,加快补齐标准化育肥和规模化加工的短板,推动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稳定肉羊存栏规模,推动肉羊育肥及养殖增量尽快向农区和农牧交错带转移,力争年内肉羊存栏稳定在600万只。三是增禽优猪。坚持将禽产业作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重要产业进行扶持,力争全区家禽养殖量达到1200万羽,禽蛋产量达到4.6万吨。推行“龙头企业+养殖基地”一体化发展模式,解决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升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和抗风险保供能力,力争年内生猪存栏达到200万头、出栏300万头。“提”:一是提质量。坚持质量兴农兴牧,实施产地净化行动,抓好农牧业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健全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二是提标准。进一步制定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在种植业上大力推广“四控”等标准化种植技术,在畜牧业上完善标准化繁育和养殖体系,进一步提升农牧业按标生产比例。三是提效益。实施农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稳步推进“两品一标”认证,推动“绿色有机地标优质化”,抓好“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等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持续提高区域公用品牌溢价和影响力。四是提能力。选派一批知农知牧、爱农爱牧的干部到基层一线,加强干部培训轮训,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农村牧区干部队伍。

——牵住产业化“牛鼻子”。一是抓平台。着力建设玉米、肉牛产业优势区和红干椒、荞麦、杂粮杂豆、优质饲草等若干特色产业带,加快申报创建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推动实现生产要素集中、优势资源集聚、政策资金集合。二是抓龙头。大力发展农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大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生产、加工、物流等知名龙头企业入驻,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乡村,把价值链收益主要留给农牧民。三是抓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培育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探索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牧户特别是贫困户引入现代农牧业产业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牧场和农牧户为基础的现代化园区经营体系。

——走活市场化“致富路”。一是走活农村牧区建设市场化运作路。牢固树立“财政性资金保吃饭,市场化融资促发展”的理念,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拓宽渠道。在同等条件下,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根据不同项目情况,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担保补贴、贷款贴息、委托第三方运营、组建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等方式参与进来。二是走活农村牧区资源市场化利用路。运用市场化方式唤醒农村牧区“沉睡”的生态、土地、旅游等资源,进一步激发农村牧区经济活力。巩固拓展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强“三资”监管,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牧区集体经济运营体系,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等农村牧区改革,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瞄准生态资源来引领融资,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家乐、牧家乐、采摘观光、精品民宿、生态康养等多业态的生态旅游,发展生态经济,盘活生态宝库。三是走活农畜产品供应市场化营销路。推动“快递进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大力扶持本土电商,做活做新农村电商,发展鲜活农畜产品“生鲜O2O、智慧菜场、社区团购”等多样化销售模式,拓展订单农牧业、个性化定制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让我们的好产品走俏大市场、卖出好价钱。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牧办